您现在的位置:东台中学 >> 教育天地>> 道德建设>> 正文内容

对当前中学生德育教育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26日 点击数: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素质教育日益深入的大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日臻深化。但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前途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健康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内容汲取性教育和公益性行为教育等,而对学生中存在的相对隐性的思想品质素养方面的薄弱环节,缺乏敏锐的洞察力,而这些问题倘不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微言之,将会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品德的形成产生比较严重的负面效应;广言之,对将来整个社会的人格体系、道德体系的构成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我们深知德育是甘霖,可以滋润干渴的心灵;德育是沃土,可以培育真、善、美的人性。然而在现在教育改革的阔斧尚未完全从根本上斩断应试教育枷锁的情况下,许多学校的德育教育依然如镜中花、水中月。

1. 德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脱离。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长辈的溺爱教育,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意助人。但他们毕竟是孩子,他们还是善良、纯真、热情的。而学校往往只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即使关注也只看到了学生在学校里的表面现象,而不能够或根本就不能深入关心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每位学生独特的生长环境。这往往就造成了德育对日常生活的疏离和概念化:不知道学生究竟想追求什么,有什么样的生活感悟等等。

2.缺乏对学生进行正确而全面的引导。

中学生们接受的德育主要来自学校。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学校德育仍处于相对的保守和封闭状态,缺乏应有的开放性,所以学生对社会现象虽然具有一定的观察透视能力,但是由于经历、阅历、知识和接触角度等的限制,他们对社会的透往往就比较肤浅,常常出现一些错位现象。比如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经济分配体制问题、行政执法中权与法的问题、就业形式问题、有关行风问题等。他们有时则被一些枝枝叶叶遮住了自己的视野,看不到精神文明的主流,辨别不出精神文明的主旋律。教育者针对学生的如此认识总感到很棘手、棘口,对其透视社会的方法不能够雄辩地解释和指导,而是畏畏缩缩,甚至持沉默态度,使学生透视社会的有关现象越发感到模糊或迷茫,从而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3.目中无“人”,漠视生命。

现在,尽管我们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学生获得各方面教育的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重视模仿继承,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常常认为把德育目标定位于这一层面已是功莫大焉,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认为教育者“喂”,他们只要“吃”就行了。其实著名的国际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早在1979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就把这种形式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称为维持性学习(即我们称之为的接受性学习)。这种教育方式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产生大批守成型人才。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无不以高尚的道德做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和做人的基本准则。鲁迅先生曾这样描述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那么对于现今学校德育中存在的这几点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德育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不脱节,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心是一种能人催生智慧和能力的道德力量,同时又是对个体行为的一种约束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呢?我的做法是:(1)让学生感受现实,增强学习责任感。我利用入学教育以及让学生观看《百家讲坛》节目等,使学生了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时代对人才的呼唤,思考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人生设计。(2)从小事、身边事做起,在岗位上体验对他人的责任。有学生不屑做卫生值日这种小事,我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启发他,有学生做事喜欢拖拉,我以“明日歌”告诫他,要求学生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良好习惯。另外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学习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如在学习《十八岁和其他》时,我设计“父亲(母亲),我想对你说”活动,在自由回忆畅谈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会理解尊敬父母以及长辈。一个人只有懂得爱父母了,才会爱他人。所以说学校必须体现为一种生活世界的德育,来源于生活,渗透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2.引导学生正确全面透视社会。在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社会时,我指点他们要学会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不要以一斑而视为全貌,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反感情绪,更不要以其一斑而仿效或随“大流”。如在怎样看待我们党存在的腐败问题上,我引导同学们搜集这几年来腐败势头趋向的有关材料,让同学们们搜集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怎样等材料,并从材料的比较中得出怎样的结论。通过活动,同学们清楚地看到党中央反腐倡廉立场坚定,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少数人的腐败行为改变不了共产党“三个代表”的本质,从而更坚定了拥护党的领导的信心。

3.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呼之己出,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以接受现成的知识为目标,而是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中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这时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材的人,而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学习的人。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当然这种方式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先生认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变接受性学习为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现在,不少地方所作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性学习”、“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互助合作学习”等教改尝试就是对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有益实践。

加强学生思想品质素养的教育任重道远,可谓“路曼曼其修远兮”。作为老师将会不断地面临新的问题。但我相信在德育中只要坚守以教育生态理念为指导思想,将教育的过程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把“以人为本”“尊重、关爱”“相互依存”“伙伴关系”“整体性”“多样性”等观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及管理的过程当中,对“缺少和谐”等情况进行调和和改造,一定会推动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上一篇:德育工作,诚信为先[ 12-26 ]
下一篇:对生态教育的认识[ 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