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天地
实施“尊重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在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人性文明的世纪,21世纪教育的核心应该是通过尊重、赏识、关爱等,把学生放在“人”的主体位置上进行“生命化”和“未来化”的教育——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倡导和实行“尊重教育”。
何谓“尊重教育”?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要尊重教育规律。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按教育规律而不是个人的主观愿望去实施每一项教育活动。第二是要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第三是指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尊重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就是要重视人、理解人、信任人,从而发展人完善人。作为教育理念的尊重,具体是指要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尊重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给予信任和尊重,以树立受教育者自尊、自爱、自信的心态,进而促其自我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一种主体教育方法。尊重教育着意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促进并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培养他们形成尊重的意识和能力。
一、实施尊重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新的课程的改革为我校的发展拓展了又一方天空。倡导全人教育,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这次新课改的根本理念。把握这一命脉,秉承学校“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坚持“人本思想”,把“尊重教育”作为“以人为本”基本内涵,引入思想教育工作的基本实践中,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以此来实践我们和谐教育的理想。
1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尊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获得尊重是每个人的需求。那种训斥、挖苦,体罚的“管、卡、压”式教育不仅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更加重了学生的自卑感 和心理逆反情绪。使其失去自信 ,破罐子破摔,易导致严重对立情绪和心理问题。“两分生身上蕴天才”(苏霍姆林斯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就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过去那种对犯了错误的同学,往往是采取强硬高压、恫吓等做法。并且在处理过程中宽严不定、尺度不一,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我们对违纪违规学生除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疏导、严爱同施外,我们制定了严格的量化标准,让学生心服口服。对仍有处分学生经常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了信心,重新找到自尊。
2尊重学生的个性,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参差不齐,爱好特长、社会背景等存在很大差异,但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古人说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是这个道理。在教育工作中,为了能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发挥,我们提出要多为学生创造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多寻找他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集体成为人的精神人的个性的一汪活水”(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和谐教育》)。大力实施“素质拓展,自我锤炼”工程,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经受磨炼、摔打和考验,让学生在自身活动和实践中实现综合素质的拓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如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文艺活动、体育比赛、学生会、班会竞选、校园电视台主持人选拔等,都给学生以展现自我的机会。“生进师退”,学校和教师由前台退向后台,由主角转为配角,由组织者、指挥者变为指导者、服务者。学校的田径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等由学生竞标组织。通过让学生参与学生和班级管理,在自我管理活动中培养自律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
根据不同学生的爱好特长,我们先后对特长学生进行了分流,专门成立了艺术体育特长班,并且在每学年的学校表彰奖励中设立了艺术体育特长生奖,让他们重新找回了自尊,树立了自信。
3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重“疏”不“堵”,重“导”不“罚”
19世纪德国伟大的教育家、民主教育的代表性人物第斯多惠提出,我们遵循教育规律,最重要的就是强调自然观点、倡导自然教育。教育要紧密结合人的天性,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这应当是一条最重要的原则。人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高中生有其特有的心理特点,一味的“围追堵截”、“管、卡、压”、只“堵”不“疏”,其作用会适得其反。我们通过实施管理育人抓“五严”,即:“严中有格、严中有爱、严中有情、严中有疏、严中有导”,用爱心感化,用真情打动,用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象早恋、抽烟、喝酒、打架骂人以及学生自私、偏见等心理障碍问题等,我们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展开讨论、互相争辩,摆事实讲道理,通过疏导使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二、实施尊重教育,建立尊重的课堂
美国前教育部长泰洛尔·贝尔(TERRELL BELL)曾说:“关于教育,有三件事要牢记——一是动机,二是动机,三还是动机”。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我们的教育思想主要也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因此实践尊重教育必须以尊重的课堂为基础,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为目的。为此我们应在教学中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甚至质疑教师。要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实行“因材施教”,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人成才的欲望都得到最大的满足。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要求教师要运用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列学习模式:
求知的欲望————自我感悟的空间————总结的能力——提高的目标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应过早地给学生指点,应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讨论的空间,最好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自我发展与完善的愿望。“每一个人都必须自我完善”(第斯多惠<德>引席勒语),每一个人都应当追求内在自我发展的培养(德·第斯多惠),我们的课堂应注意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如果我们能重点培养人的天赋,那么人便会达到自己的使命,这种人将是幸福的,而且也会创造幸福。诚如斯,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成为一个完美的人,那么人类社会将形成一个和谐、完整的统一体,就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一有机整体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可见,在尊重教育原则下成长起来的人,将会构成一个和谐社会的最为重要的微观基础。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注重学生的自我尊重、发展、完善品质能力的培养,以此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和人格品位。教室的后面有一方黑板,那是同学们心灵的憩息地,是他们挥洒个性的舞台,教师寄语、成功法则、方法介绍、心理港湾、语言天地……栏目繁多,异彩纷呈。由此,我们看到了同学们的才华与智慧,感受到了他们火热的青春激情。板报上这些“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人”、“为父母不怕苦累,为前途永不言悔”,、“相信自己,你就是第一”等同学自我创作的格言警句时刻督促着同学们振奋精神,鼓舞斗志,自尊自爱,奋发进步。
三、实施尊重教育,增强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技巧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要育人必须关心人、尊重人,教师的爱心作为一种感情力量,能够转化为推动学生前进的心理能力。河北衡水中学李金池校长在他的报告中要求他的教师“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两尊重一公平”极大地体现了教育者“学生至上”的教育主导思想,将教育者受教育者完全摆到了同一的位置,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情通感融。
学生的自主感或自我决定感需求对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有很大影响,这影响决定着他们创造潜能的发挥,是发展与创新的前提。当教师和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而不是反复受更高权力的意愿威胁做事时,自我决定需求得以满足。
构建学生自主感的唯一最重要的策略是向他们提供选择。学会做出选择才会承诺责任,承诺负责才会负起责任。反之,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名是愿意对自己的决定负责,才会形成自我决定感和自主感。
1给学生以选择的空间
当有几项不同的学习活动达成同一目标时,允许学生自己从中做出选择。
当课堂教学过程不是关键环节时,让学生选择决定如何实施此过程。
只要有可能,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决定完成任务的时间,地点,以及顺序。
2为学生营造生态的自主环境
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愿意冒险做出决定。保护学生不受他人的嘲弄和批评,提醒他们错误是学习过程中必须而自然的一部分。
当学生的行为必须受到限制时,多花些时间对受限制的原因做出解释。
当行为受限制时,承认有冲突的情感。承认有冲突的情感会让学生知道,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被理解。
当必须要求或限制行为时,有效的控制要限定在最小的范围内。
3鼓励学生克服自己的弱点,增强自己的实力,建立自尊和胜任感
只要有可能,鼓励学生使用个人目标设定的方法,来界定,管理,实现自我认定的目标
寻找和战胜挑战的欲望是学习内在动机的核心(美JAMESP.RAFFINI)尽量避免因学生的行为而给予“对错好坏”的评价,而是让他们对自己选择的结果负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们的理念是要将我们由“师父”“师爷”型变为“兄长”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学习提供舞台指明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和支持的“兄长”。这样我们将有可能由书本的复制者,知识的传输者真成变成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我们的学校也才有可能真正为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宽广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