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台中学 >> 教育天地>> 学生活动>> 正文内容

2006年高考填报志愿必须考虑因素

文章来源:internet 发布时间:2006年06月16日 点击数: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高考考生和考生家长来电咨询填报高考志愿的相关问题,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招办主任,请他们为考生及其家长出谋划策,并提示所应规避的风险。

  ——编者

  记者:从2001年到2005年,录取分数线有上升的趋势,今年还会继续吗?

  刘明利(北京大学招办主任):影响录取分数线的因素,包括高考试题的难易程度及考生报考人数的多少等。各个学校根据学校的招生计划确定招生比例,最后才能确定高考的录取分数,一般情况下不能提前预测录取分数线。

  宗俊峰(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在全国各省份的录取分数线受高考试题难易程度和当地报考清华大学的生源情况而定。从2001年至2005年我校在各省份的录取分数线来看,虽然不同的省份有一定的变化,但生源质量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今年录取分数线的情况还很难预测。

  记者:填报志愿,必须考虑哪些因素?

  刘明利:对全国的考生来说,分三种填报的方式,一种是考前报志愿,一种是考后估分报志愿,还有一种是考后出分报志愿。对于考前报志愿的省份,我们希望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考试成绩,以及在中学排名的情况,参考自己的学校往年考入自己想报考的高校的人数再放宽一点,作为自己是否报考这所大学的指标。对于考后估分报志愿的省份,考生要根据自己在高考时的发挥以及估分的情况,结合自己平时的成绩作为参考依据。对于出分报志愿的省份,考生就可参考自己想要报考的学校的招生计划,结合自己在省内的排名位置,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报考哪所大学了。报志愿时要思考两个问题:一、自己的成绩是否能考取某所大学,即做到知己;二、大学的类型及优势所在,如师资、学科、学习环境等,另外注意一下大学的专业是否适合自己学习,大学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教育,即做到知彼。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宗俊峰:一般来说,考前填报志愿的同学要认真了解自己平时的成绩情况,在所处中学、地区的名次情况,中学、地区的考生往年报考自己想要填报的高校的录取情况,征求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并收集有关信息资料慎重选择报考。

  考后估分填报志愿的省份的考生需要认真细致地对自己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估,并征求老师意见,尽量估计出一个较为准确的分数作为自己的报考依据,注意收集自己所要报考的大学往年的录取情况,并保持与招生组老师的密切联系以获取更多信息。

  考后出分填报志愿的省份的同学了解了自己在省内的成绩位次,是否能够填报自己理想的大学就比较清楚了,建议与招生组老师保持联系,以便招生组老师详细掌握报考情况,并可以针对考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做专业志愿方面的咨询。

  涂清云(北京师范大学招办主任):填报志愿,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应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其一是考生在本省份考生中所处的相对位次,其二是拟报考高校招生的基本情况。对于学生所处位次来说,由于填报志愿分为考前填报、考后估分填报和出分填报三种模式,而在这三种填报模式中,只有出分填报模式,考生能准确知道自己的位次,前两种模式则需根据考生在高中期间的历次考试情况和考后的估分情况确定。对于拟报考高校招生的基本情况,则需要了解高校近几年在本省份的高考录取情况,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毕业生就业及进一步深造的机会,高校学科、专业的实力和特色,师资队伍状况,今年在本省份的招生计划、专业分布及相关的招生政策等。

  记者:如何科学合理地填报第二志愿?

  刘明利:教育部规定,任何一所高校不得拒收非第一志愿考生,这说明所有的高校都必须有条件地接收第二志愿的考生。北京大学的具体政策是:“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北京大学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但其分数应不低于已投档的第一志愿考生的平均分。”由于北京大学录取分数线一直比较高,所以暂时没有出现录取第二志愿的情况。对于报其他大学的同学来讲,应当阅读一下相关大学的招生章程,里面有明文规定接受非第一志愿考生的要求。学生可以有目的地去报考。

  宗俊峰:在保护第二志愿高分考生方面,许多省区市高招办和兄弟院校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考生向大学招生办直接咨询该校接收二志愿的条件和名额,或者可以直接查询高校招生办公布的招生章程,里面也会公布相关的政策。

  涂清云:据统计,目前重点大学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占到被录取考生的95%以上,一般院校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也占到被录取考生的80%左右。虽然第一志愿在高考录取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是第二志愿,甚至第三志愿有时也会发挥关键作用,填好第二志愿等于增加了录取的概率,提高了保险系数,因此考生要予以高度重视。

  填报考第二志愿时,要特别注意了解相关院校接收第二志愿的政策。目前高校招收非第一志愿考生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不足,二是预留机动计划,三是在来源计划中留出一定比例的接收第二志愿考生的计划。无论哪种情况,考生都要弄清具体的接收条件,考生尤其应该注意的是,一般来说高校接收第二志愿考生的条件要比招收第一志愿考生的条件高不少,考生在填报第二志愿高校时一定要与所填报的第一志愿高校拉开合适的梯度,除在招生章程中明确公布招收第二志愿考生的部分热门院校外,不要把热门院校作为第二志愿,因为这一类院校第一志愿的考生生源非常充足,一般不会录取第二志愿考生。更不能把在招生章程中明确声明不招收第二志愿考生的院校作为第二志愿。
  记者:各省份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是怎么确定的?

  刘明利:以北京大学为例,在每年录取的过程中,根据北大提档的比例和最终招收的人数及最后一名的学生分数,确定最后的录取分数线。至于各省份的招生计划,是根据多种因素综合衡量决定的,首先要以保证学校的优秀生源为根本原则,然后照顾地域分布,结合往年的招生计划,基本上每年的计划都会保持相对的稳定。

  宗俊峰:各省份招生名额的确定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如历史原因、考生人数、生源情况等。另外有些专业如定向生的招生计划,也是和地域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相关联的。

  涂清云:各省份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一般是根据各省份各批次的招生计划数及各省份考生高考分数分布,将各批次招生计划数放大一定比例,并按照考生高考投档分数由高到低排序,各批次最低分数即为该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

  记者:如何看待专业的“热”与“冷”?

  刘明利:对高校的专业来讲,冷门和热门的称呼是不准确的。学科只有报考人数的多少,录取分数的高低,没有好坏或是固定的冷热之分。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学生喜欢的专业就是最好的专业,就是所谓的热门专业。以北京大学为例,高分专业非常多,全校有8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每个学科专业都是考生的理想选择。报考北京大学的高分同学可能选择生命科学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数学类、元培计划班等专业方向的比较多,还有物理、法学、国际关系等等。部分录取分数较低的专业不调剂,只录取有专业志愿的考生,如果录取线上志愿不足,可降低20分以内顺序录取有志愿的考生,录满为止。

  宗俊峰: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的学科发展均衡,实力雄厚。清华的学科、专业设置几乎覆盖了经济、社会和科技领域的各个行业,其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许多已跻身于国际领先水平的行列。这些学科、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继续深造和就业的前景非常广阔。因此,建议各位考生,选择清华大学时不要太苛求专业。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专业。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今天看来“冷”的专业,明天可能就会热起来。

  涂清云:专业本身无“冷”、“热”之分,高校的任何专业都是为满足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有的是长线专业,譬如基础学科类,有的属短线专业,譬如应用学科类。一般来说,社会对长线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持续性的,因此,长线专业更具生命力。但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需求的相对数量也是不断变化的,甚至在一定阶段对某方面的人才形成强烈需求,所谓专业的“热”与“冷”正是由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所决定的,因此,专业的“热”与“冷”在不同的时期是可以转换的。所以,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一定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专业,而不要盲目跟风。

  记者:选择专业与选择职业是什么样的关系?

  刘明利:大学本科教育是基础教育,所以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受到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包括对科学知识的吸收和对工作能力的锻炼,要为以后的研究生教育和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科专业不是决定自己未来职业的充分条件,一个毕业生应该能适应多种职业的要求才能算比较合格的毕业生,要开拓思路,不拘泥于自己非做什么职业不可。当然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充分利用是最好的结果。

  宗俊峰:选择专业与选择职业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不是必然一致的关系。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更加关注应聘者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同时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许多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也不断在更新,因此从长远来看,在就业市场上,综合素质突出、学习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这方面来讲,选择专业与选择职业不存在必然一致的关系。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还有一部分人终身都在从事与大学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在攻读研究生时也在本专业或者本学科内深造,从这些方面来讲,选择专业与选择职业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选报志愿时,两方面需要综合考虑。

  涂清云:目前,关于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专业是职业的起点,也就是说,现在学什么专业,将来就从事什么职业,甚至作为终身职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本科专业只是为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无论持何种观点,考生的高考成绩、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以及发展潜能在选择专业时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那些具有宽厚扎实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才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近年来文理基础学科受到考生的高度关注,而成为热门专业。

  记者:如果考生成绩不理想,应该选择好学校的一般专业还是一般学校的好专业?

  刘明利:这是很多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在学校和专业选择方面有两种意见,一种以选学校为主,一种以选专业为主。我建议考生尽量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对专业的向往程度进行选择。作为家长,要尽量发现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专业是什么、真正的学习潜力在哪里,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从北大这几年的招生情况来看,因为都是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观点是希望到重点大学、到名校去学习。目前,本科教育仍是基础教育,不像以前比较偏向于专业教育。而基础教育带给学生的最大收获是全面的教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教育,可能还有为人处世、社会交往、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吸收课本之外的知识的能力。所以希望这样的学生优先选学校。

  对于另外一些专业思想非常明确、且高考分数不太理想没有太大的把握报考名校的同学,我们建议选择有专业优势的大学读书,这样更适合学生的发展。

  涂清云:在学校和专业之间需要有一个权衡,若属同层次学校,应以专业优先,但这里所谓的好专业是因人而异的,是在充分考虑考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发展潜能等因素后确定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所谓热门专业。若属不同层次且差别较大的学校间应以学校优先。在名校一般专业和一般学校好专业之间,我认为应选择前者,理由是名校一般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学科综合的优势,且名校一般都为学生提供转专业的机会,并且实施辅修―双学位制度,为优秀学生提供了修读自己偏爱专业的机会。另外,名校具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多的名师和更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等。因此,名校有更好的育人环境,考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考生长远的发展。 
  记者:志愿之间的级差是怎么决定的?级差分是多少?

  刘明利:学生填报志愿,各省份规定所报学校专业志愿数不一样,有的可报三四个专业志愿,有的能报五六个专业志愿,各个专业录取的时候是根据志愿的先后顺序进行录取。第一志愿不能录取的时候,录取到第二志愿要相应减掉一定的分数,往后依次类推,减去的分值叫专业级差。以北京大学为例,专业级差在3~8分左右,各省份的情况不同。我们根据学生报志愿的情况,以满足最大多数学生志愿为出发点,最后再确定我们的专业级差。所以学生在报志愿的时候,一般应该尽量参考往年专业录取分数的情况顺序进行填报。

  宗俊峰:在专业录取中,清华大学在不同专业志愿之间设有一定的专业级差,专业级差是以我校在当地调档线上所有考生的志愿满足率最大为标准而设定的,一般在3~8分。也就是说,录取时专业级差从3分、4分……依次尝试,计算当时的所有考生志愿满足率是多少,经比较取所有考生志愿满足率最大时的专业级差为录取时的专业级差。根据我校往年的录取情况,对于可以填报4~5个专业志愿的省份的考生,所有考生的志愿满足率高达90%以上,绝大部分考生都可以被自己所填报的某一个专业录取。

  涂清云:高考志愿分为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因此,志愿之间的级差也就分为院校志愿级差和专业志愿级差。设置志愿级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院校生源和专业生源的均衡性,使考生在填报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时更加理智,更加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增强志愿的功能。实行志愿级差对于高分考生来说是机会与风险并存,对考分不太理想的考生来说是一种保护,它可以适当地削弱分数的作用。

  院校志愿级差是高校在招收非第一志愿考生时对非第一志愿考生的高考成绩提出的相对于第一志愿考生高考成绩的差值。各高校对院校志愿级差的表述及要求不尽相同,一般表述为高于某校调档线多少分或不低于某校录取第一志愿考生的平均分等,同时还规定了其他一些条件,考生在填报非第一志愿学校时务必仔细阅读相关高校招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政策规定。

  专业志愿级差是高校安排考生录取专业时对考生不同专业志愿间设置的分数差值。在安排考生录取专业时主要有三种模式,即分数优先模式、分数级差模式和专业优先模式。广义上讲,这三种模式都可看成是分数级差模式,第一种模式相当于分数级差为零的分数级差模式,第三种模式则相当于分数级差为无穷大的分数级差模式。

  目前,高校录取时主要是采取前两种模式。狭义上的分数级差模式在安排录取考生专业时是这样操作的,按照进档考生的高考成绩(部分高校使用的是投档成绩,即包含政策加分)由高到低排队,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安排考生录取专业,若考生的第一志愿专业未满额则将该生录取到该专业,若考生的第一志愿专业已满额,则将其总分减去一、二专业志愿级差分后参与第二志愿专业排序,若达到第二志愿专业录取分数要求,则将该考生录取到第二志愿专业,若第二志愿专业仍不能录取,则再减去二、三专业志愿级差分后参与第三志愿专业排序,依次类推。至于专业志愿级差的大小,不同高校相同专业志愿之间以及同一高校不同专业志愿之间的专业志愿级差不尽相同,一般一、二专业志愿级差分不高于10分,且多在5分左右,其他专业之间专业志愿级差分依次递减或等值。考生须仔细了解相关高校的相关规定。

  记者:考生被录取后,有可能转专业吗?什么样的学生可以转?要不要交相关费用?

  宗俊峰:本着“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清华大学逐步推广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的模式培养学生。同时,学校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学生入校后有很多选择的机会,比如,清华大学实施学分制,从固定的专业课程设定发展到多个课组(program)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一定程度的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学生在本学院内部的专业方向上是可以双向选择的;在新生开学后,数理基础科学和化生基础科学班均面向校内新生选拔学生;低年级本科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学习后,部分优秀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志趣和已具备的相应特长等申请转系或转专业学习;学校部分优秀本科生可以免试直接攻读本校或外校研究生。一部分可以攻读相关学科的研究生,还有一部分可以选择跨学科或学科方向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涂清云:我校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材施教,为确有专长、转专业后更能发挥其特长的学生提供一次专业二次选择的机会。因此,学校规定全校一、二年级学生(除定向生、艺术类、体育类、已转过专业的学生外)均有专业二次选择的机会。学生可在学年末提出转专业申请,经拟转入院系考核通过后进行专业二次选择。同时规定在学生有需求且考核合格的情况下,各专业接收人数不低于本专业一年级人数的5%。学校对学生的申请条件未做任何规定,学生能否转专业主要取决于拟转入院系的考核结果。而且,可以跨学科门类进行专业二次选择。学生在校期间无论何种方式因何理由转专业,无需缴纳任何费用。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上一篇:妈妈,不哭[ 01-04 ]
下一篇:爱的蜕变[ 0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