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台中学 >> 教育天地>> 常规教育>> 正文内容

2010级新生入学学法指导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6日 点击数:

 

同学们:下午好!

首先,欢迎同学们来到江苏省东台中学高中部学习。在这座百年老校现代文明的氛围中,你们将携手渡过这人生旅途、成才道路上关键的三年。

下面,请同学们做好笔记。记笔记是一个重要的、良好的学习方法。俗话说:好记性抵不上烂笔头。当然,记笔记,不是每句话一字不拉的全记下来,而是要注意听,不断思考,觉得重要的、有所悟的、需要回顾的才记下来,学会记关键、记要点。

从同学们成为江苏省东台中学高中部的学生的那刻起,大家已经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今天同样起点,三年后的情况会相同吗?我认为关键就在于同学们能不能适应、学会高中的学习,形成一套自己良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准备向同学们介绍三个内容,一是新课标和新高考,二是学习和学习习惯,三是研究性学习。

新课标和新高考

2005年开始,我省在普通高中实施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又称新的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新的课程标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分必修与选修两部分,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情况。

学习领域:所谓领域就是学习范围主要学习内容,并非学科名称。高中学习领域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科目: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科目。

模块: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各个学科,都有选修的模块,比如化学就有六个选修模块。有的同学想考北大、清华,将来搞学问,做一个学者、搞科学研究;有的同学想考人大,想搞管理,做企业家、搞商业、经济;还有的同学将来想考青年政治学院、考华东政法大学,想做公务员,搞政治、社会事务,各人的理想不同所选的课程就有所区别,将来高考的科目也有所不同。

新课标的最大特点,就是要让我们的课程,更加贴合于同学们实际发展的需要。为此,新课标在学习管理上与初中不同的是将采取学分制

什么是学分制?是指每个同学可以学习不同的课程,但是在高中三年必须取得一定数量的学分。每一位同学必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一定的学分。其中有必修学分,有选修学分。必修学分的课程,是公共基础课程,每位同学都必须修习,而且必须合格。如果不合格,就要补修,再学习补考。必修学分一共有116个,相当于2088个学时。从高一第二学期开始,同学们还要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选修一定数量的学分。累计达到144个学分,准予高中毕业。

今年上半年江苏已经实施的新高考方案,估计我们在座的同学将来的高考模式基本上和今年的相同。

统考科目:语文  数学  外语

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七门。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门,必修测试科目五门。选修测试科目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中选择一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选择一门。艺术类、体育类考生选修测试科目为艺术或体育专业;如不兼报普通类专业,可选择七门必修测试科目。

测试等级:学业水平测试实行等级计分,分成4个等级,用ABCD表示。必修测试科目等级:100分~90分为A级,89分~75分为B级,74分~60分为C级,59分及其以下为D级。参加两次测试的,取较高等级计算成绩。

选修测试科目等级:各科满分120分。按考生成绩分布划出等级。前5%(含5%)为A+,A级为前6%-20%(含20%)的考生,20-30%(含30%)为B+,B级为前20%至前50%(含50%)的考生,C级为前50%至前90%(含90%)的考生,D级为90%以后的考生。

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普通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

加分:对第一次参加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测试,有六门科目成绩均达到A级且技术测试合格的考生,在划线前加10分计入统考成绩。

录取分数线:高校录取时按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统考成绩(不含附加题分)划定省最低控制分数线。

志愿:必修测试科目各科成绩均需达到C级及以上(技术科目测试合格)方可填报普通类志愿,填报艺术、体育类志愿必修测试科目D级(技术科目测试不合格视为D级)不超过三门。 考生填报普通类本科专业志愿的必要条件:必修测试科目均达到C级(技术科目测试合格视为C级)及其以上,选修测试科目均达到B级及其以上。

这个新方案,对我们苏北的同学冲击很大。因为,最终确定我们上什么学校的三门学科中,两门文科一门理科。而苏南的同学文科比苏北的强得多。为什么苏南的文科强?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与我们不太一样。比如英语,我们苏北农村的英语师资比较差,不少学校英语课是由其他学科出身的老师改行教的。我有一位高中同学,大学学的数学,自从毕业后分配到初中就一直在教英语,那还是一个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乡镇,英语师资也是严重缺乏。由于师资差,老师不是英语专业的,所以教法有问题。怎么考就怎么教,不去指导同学们学习,因此,同学们也不会学,只知道背单词、做题目、做听力测试(不是专门进行听力训练,还是做题目)。而英语是一门语言工具类的学科,是要学会怎样用英语进行交流,要通过语言交流的实践来学。以前我上高中时英语教材上有一篇文章,介绍马克思如何学英语的,其中提到环境和语言交流非常重要,只靠记忆没有用。我们以前失去了这样的交流机会,高中三年,要创造机会把它补回来,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组建English  corner等等。另外,我建议,同宿舍、同桌的同学之间,可以搞个约定,课外交流,能用英语的尽量用英语。

再讲语文,语文学什么?到现在许多学生,包括目前我们高三的学生还不明白,语文学什么。语文学习不是单纯地识字、语法,老师讲什么,我注意听,记住。语文学习的目标主要是五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远远不是上课注意听讲就能解决的。我们说语文功在平时,什么意思?就是要注意积累、整合。前天军训结束汇报,看同学们的队列表演,听到一个口令:“跨立”,由于我们自己以前参加军训没有接触过,教官又讲得很快,我一时听不清,我一直思考,想把它搞清楚。准备这个讲座时,请教别人,告诉我是“跨立”。我一听立刻想到,这个口令要求的动作与稍息、立正不同,稍息,是稍事休息,放松的姿势,立正,是站直站正,规范紧张的状态,“跨立”不同于稍息,不是放松休息,而是双腿分开的又一种规范紧张状态,双手必须在背后挽紧。遇到一点一滴不懂的东西都不放过,这叫结累,遇到新的说法、新的知识,深究它,把它与其他已经知道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归类,辨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叫整合。这就是语文学习的要求。我们说语文是基础,最重要的就是形成这样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习惯,这也是学习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在座的同学们不妨对照一下自己,你有没有形成“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良好习惯。如果有一些,要继续努力,如果没有,要立即着手严格要求自己,花大力气坚持、培养。语文不靠老师,靠不了的,老师只能引你进门。

学习和学习策略

不仅语文、英语是这样,其他各科都是这样。几年前我们学校刚开始搞学科竞赛,五门学科的老师们花很大力气、许多时间,研究大学教材,收集和做大量的资料、对学生认真训练,把自己知道的掌握的一点一点讲给学生,让学生做了大量的题目,结果还是五门总共只拿了两个一等奖,好几个学科是光头。后来我们出去请教考得好的学校的老师,问问人家是怎么辅导的。他们讲了一个观点我深受启发,他们说我们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研究、自己做,遇到不懂的,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讨论,经常都是学生做出来了,老师还没懂呢。后来我们受此启发,采取兵教兵、师教兵、兵教师的双向互动形式,效果非常好,08届学生参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奥赛共有23人次获一等奖。东中目前的老师,水平最高的也只有南师大毕业,如果你想超过老师,就不要依靠老师,而要依靠自己。1

所谓依靠自己,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关于策略和习惯,各人的特点不同,因此,各人的具体做法、要求也不同。我这里只讲些基本原则。我今天准备与同学们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一、学习是为了什么;二、学习的四个层次;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学习是为了什么?

许多同学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为了考得一个好成绩,考上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就能找到好的工作。持有这种观点的同学,很少关心目前所学的内容,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得、体会,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什么价值,或者说有什么实际用处。这就是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应试学习。

当前,从学校到社会再到家庭,更多关心的是考试,是分数。我们到底是培养的是学生,还是考生。还有,到书店看看,一眼望去,都是考试用书。这种急功近利,全民应考的形势下,主要培养的是考生,他们是做题的机器,只会考试。

我有一个学生,刚毕业一年,在苏州做建筑监理。最近他工作的两个工程之间交接,有一段空闲,回家看看父母,休息十几天。做工程是很苦的,但有时也很无聊。我建议他平时多看看书。他说,除了应付考试,不知道看书还有什么益处。有时也看,看看明天考证需要的书。我说,你到现在还深受应试教育的毒害。他说,说实在的,多少年来,看书就是看与考试有关的书。他担心现在看别的什么书已经看不下去了,不会看了。堂堂的大学毕业的学生,不会看书,不能不说是目前我国教育最大的悲哀。

学生,就是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同学们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新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和社会失业问题,这是二十年前,我们上中学的时候没有见到过的问题。我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里建了计算机房,进去操作的人就跟医生进手术室一样,要穿戴整齐,一尘不染。那时只有数学系的同学能进去。没有想到二十年以后,计算机这样普及。面对这样一些我们没有学过,更没有考过的新问题,怎么办?

从前年开始,我们学校的卞牛主任和赵志刚主任花了不少的时间,现已初步建立了一个物理题库。谈起这段经历,卞牛主任动情地说:他上后大学的时候没有学过计算机。毕业三年以后,在电视里听谭浩强老师讲的BASIC语言。现在能用计算机搞题库,都没有经过考试,不是那时候考试考出来的,都是自己学出来的。为了用的需要学出来的。这种学习的基础,就是上中学的时候,看各种各样的书,打下的坚实基础,绝不是一门心思应付考试打下的基础。

我希望同学们从现在起一定要搞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应用,。希望在座的同学,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你们的学习、读书,是为了未来你们的应用。未来的社会,不是你们父母的社会,不是我们这些人——你们的老师这一辈人的社会,而是你们自己的社会。二、三十年以后,你们都是社会的主人。

毛泽东对年轻人说过一句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当时,我很年轻,听到这句话是很激动的。现在近四十岁的人了,回顾人生、社会,更感到这是至理名言。过去是属于老年人的,未来是属于青年人的。对青年人来说,毛泽东的这句话,这不仅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份责任。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不是单纯为了应付考试。我不是说考试不重要,考试也是需要的,考试成绩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只是阶段检测手段。只要我们做好了学生,也就是一个合格的考生。

二、学习的四个层次

为着用的目的,学习过程中要解决好四个层次的问题。这就是: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还有什么。

是什么,作为学习,遇到的一切疑问,都要力求把它搞清楚:是什么。这是基础的基础。可惜的是,我们不少同学,一直到高三毕业,甚至毕业以后,还有许多应当搞清楚的“是什么”没有搞清楚。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那种“打破砂锅璺到底”的精神。这就是基础不扎实。而这个基础,就是我前面讲的“积累·整合”的点滴功夫。不要为着考试才去积累,而是只要遇到不懂的、疑点,不管考不考,都要力求把它搞懂、弄清楚。

“是什么”的知识,叫陈述性知识。还有一类知识,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是程序性知识。要应用,仅仅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肯定不行,要用,必须学习怎么做。两者连在一起,用实践操作中的一句套话来说,叫做要解决“应知应会”的问题,“是什么”是“知”,“怎么做”是“会”。有名俗语叫做“知易行难”,的确,“是什么”和“怎么做”,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行”比“知”要难得多。

有的同学认为,“怎么做”,也很简单,买资料,买些试题集、应考的兵法之类的书。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查一查,看看人家怎么做的,看懂了,也就会了,只要肯花时间。我要说的,这里也有一个“是什么”和“怎么做”的层次问题。

在座的同学,可能有不少已经到书店跑过好几趟,买了许多的参考资料了。不少同学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希望做遍天下的题目,最好考试的时候遇到的全部是熟题,省却一切读题、思考、分析的过程,最好看到题目的前三个字就写出题目答案。把“怎么做”的问题,降低到了“是什么”的水平。而考试命题的专家有一句话名言:“要通过高考命题,把那些考试机器压在分数线下。”要压在分数线下的,正是希望看到题目的前三个字就写出题目答案的心态的人。这样的人,不可能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没有达到“怎么做”的水平。

要解决怎么做,就必须亲自动手去做。毛泽东讲“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不下水去游,怎么也学不会游泳。我看见不少的大人教小孩游泳的情景,小孩抱着个游泳圈,大人在旁边要小孩手如何动,脚怎么用,小孩根本就听不懂。实际上只要把小孩带到水里,用手托着他的头,让他鼻孔朝天,露出水面,然后轻轻松开手,以后就听任他自己,怎么办怎么好。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体的平均密度比水略小,鼻孔露出来,不会沉下去,就行了。你们将来叫自己的孩子学游泳,不妨也这样试试。不要带游泳圈。把旅游圈套在自己身上,谨防出了事好去搭救他。用中国的一句俗话来讲,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修行,就是自己去做。要解决怎么做,必须自己动手去做。遇到难题怎么办?尽量想,想不起来搁一搁,因为自己的知识、能力还没有达到,不要紧,过一段时间,知识经验丰富了,能力提高了,再拿出来看看,能做再做,不能做再搁。到最后还不会做怎么办?不要紧,高考不会考。为什么?因为高考命题有个原则,难题的正确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太难了,大家都做不起来,题目等于没有出,从命题的角度来讲,是失败的。专家们要力求避免这种失败。全省统考30%考生做得出,那我们学校至少有一半的同学做得出,而且是在考场上,在那种比较紧张的氛围中,没有任何提示、讨论和参考的前提下做出来,那肯定不会很难。你平时想了一遍又一遍都做不出来的太难的题目,肯定考不到。

另外两个层次,是比较高的层次,“为什么”和“还有什么”的层次。

为什么,就是不仅仅想清楚是什么,怎么做,而且搞清楚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这样做,这就需要探究。探究,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后面我还要专门讲。“还有什么”,涉及创造性。“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都是学的人家的东西,“还有什么”是要靠自己动脑筋挖掘,是思考所学范围之外的,是创新,是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认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应当是因人而异。我从来不主张,有什么法宝或者诀窍,告诉你,你只要照这个样子去做,就一定能怎么样怎么样。因为,各人有各人的特点,各人有各人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到了高中,各个同学的基础不同、经历不同、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各个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就不会相同。当然,大家也有共性的一面,一些基本原则是共通的,象我刚才所说的,学习的四个层次的阶梯式的目标追求,是共通的。在学习习惯方面,我也总结了六个原则,一共十二个字:勤奋,主动,探究,动手,求精,反思。

首先是勤奋。“勤”是我们学校的校训。做人要勤奋,做任何事都要勤奋。勤能补拙,书山有路勤为径,天才在于勤奋就是说得这个道理。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学习的勤奋,不是单纯的花了时间就叫勤奋,学习是动脑筋的事,是思维训练,因此,学习的勤奋,主要是动脑筋要勤奋。有个例子不知是否准确。

第二是主动。也是这次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

刚才我讲了,“师傅引进门,修行在各人”,就是指各人要自己主动地学习。从预习开始,主动地安排学习的时间、任务。一开始可能预习有时间,有兴趣,以后作业多了,就顾不上预习了,那就不主动了。作业来不及做可以放一放,预习一定不能放,否则就没有效率。要主动地调整学习的策略,策略就是保证有效学习的具体措施,“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效果,二是效率。高中三年,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三年的时光,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发展,那就要靠自己主动的计划和安排。

如果我们在座的学生,都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好这三年中的每一天,在三年里都在努力争取最大的收获,高考不可能考差。

我一直有个想法,按照我们东中老师、学生目前在教学上的投入、老师的认真程度、配置的系统资料,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高考成绩350分以上的应当能达到半数,但是一直达不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同学们的自我“修行”不够。学习没有真正地主动,大多数同学没有主动积极地不断探索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心理压力。同学们在原来的学校,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名列前茅。进了东中,心理压力很大。被压得主动不了了。我有一位学生,一次期末考试,考得极差。她主动来找我,诉述自己考前好几天睡不着觉,因为,新学期以来考试成绩不够理想,而自己原来所在的那个初中,原班主任一直把她当榜样来教育同学。这次期末如果考不好,春节回去拜访老师时怎么向老师交代。承受着这样的心理压力,当然考不好。所以王校长一直讲,面对高考,心态好一切都好。

我们各人要有自己清醒的认识,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探索自己求得最大发展的路子。不盲目追求分数,而多考虑将来自己实际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从这一点出发,处理眼前的学习,这样就主动了。

第三是探究。这也是新课程提倡的又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就是着力解决好“为什么”和“还有什么”。新课程引进了探究的思想。在新课标中,物理学科把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列为与所有物理知识内容并列的主要教学目标。因为物理学科是一门基础的科学学科。高考新方案拟定,所有将来学理工科的同学,也就将来准备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开发的同学,主考时都必须考物理,而不象以往可以不考物理。这也就说明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

不仅是物理学科,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培养勤于探究的好习惯。

什么是探究?物理学科课程标准,明确地列出了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这里介绍一下。

第一是提出问题。不是看资料做题目不会做请教老师怎么做那种提出问题,那是低水平的提出问题。这里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观察研究各种物理现象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而且要能明确地把它出来,你发现的是什么问题,在什么地方与现有知识不协调,什么地方搞清楚了,就协调了。

不少同学不但不善于提出问题,而且不愿意回答问题,包括强化班的同学。以前带强化班,发现我们强化班的同学封闭、保守,不愿意提出问题,也不愿意回答问题。为什么?因为心理压力,问问题怕被人家看不起、笑话。回答问题也是怕答错了。

探究就是不要怕犯错误。人的认识,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正确?一条物理定律,在历史上,成千上百的物理学家,都是一流的聪明脑袋,争论研究几十年、上百年,好不容易才搞清的东西,你上课一听就明白,就懂?哪有那么简单?一听就懂很可能是你没有深入思考,不愿意深入思考。

我不欣赏那些所谓接受力强的学生,一听就懂,一说就会。这样的学生往往是欠思考。我带一些学生,老是想不通,老是盯着我提出问题、争论问题,反复争,我认为,这样的学生才是学物理的好材料。高考物理考150分的,不一定将来在物理上能有创建。爱因斯坦老是想不通,如果人跟着光一道跑,看到的世界会什么样子?正是因为老想不通,老是探究,创立了相对论,成为一代大师。探究,首先就是要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第二是猜想与假设,你认为这个问题的可能答案有哪些?最可能的是什么?凭什么你这样想?

第三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对你提出的问题,提出的假设,要能设计出整套的方案来进行证实或证伪,证伪就是找出证据推翻自己的假设。不要总认为只有证明自己正确了才是科学成果,推翻某自己的假设,证明自己的假设错了,也是重要的研究成果。跟牛顿、爱因斯坦同时代的科学家,那些提出过错误论点的科学家,没有被载入教科书,甚至被作为错误一方的代表载入教科书的科学家,也是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不起贡献的人。科学就是要争论,争论会有双方,真理是在争论的过程中逐渐被人家承认和接受的。

第四是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实验要动手,要按计划严格操作。收集证据,要根据目的细致地进行。

第五分析与论证。

第六评估。评估就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去评价研究的方法、过程,包括分析论证的过程,是不是有漏洞,有内部不一致、不协调、不统一,正确性如何,还有研究的效率如何,有没有其他的可能,等等。

第七交流与合作。这最后一点非常重要,也是这次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我们苏北的同学,有的小家子气严重,喜欢“窝里斗”,不好。现在的时代,不再是牛顿的时代。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团队的合作。牛顿的时代,他能够一个人把万有引力定律推出来,压到箱子底下,过了好多年,看到人家天文观察进一步的精确结果,与自己的结论相吻合,才再找出来整理,拿出去发表。现在的时代不可能是这样了。任何重大的科学技术的发明,都需要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成功。其实,即使在牛顿那个时代,一切科学研究的结论,也都是交流与合作的产物。

第四,动手。要动手的地方很多。今天要强调的就是新课标的综合实践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都是要动手的。此外,新课程推出的通用技术课,也是要动手的。

第五,求精。就是“精益求精”。做什么事都要追求质量,好了,还要更好。前天的军训汇报,我在主席台上看到的并不满意,我觉得有些同学没有把军训当着一回事。为什么新生入校要搞军训?不仅仅是为了国防教育,加强纪律性,更重要的,是要让同学们从入学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各个方面有高标准严要求。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严格的要求,高中的三年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

第六,反思。我认为,学习是一项智慧的工作,一定不能死学,要善于智慧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反思。今天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有哪些不足?要反思。今天听了我的讲座,有什么收获?回顾过去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过程,有哪些做法与老师讲的不谋而合?哪些做法与老师讲的恰恰相反?效果到底如何?根据目前老师介绍的高中课程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做哪些改变和改进?

这些年,我从学科的角度要求学生进行反思1、对化学学习态度的反思。“态度决定高度”,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学主体,学生应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端正态度,调动内心积极的情感来学习化学。2、对化学学习目标的反思。具体要求反思“知识与技能、化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的目标。3、对化学学习方式的反思。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而应有更多的学习方式,诸如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等。4、对学习结果的反思。寻找学习结果与学习目标、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学习结果与付出的努力不一定正相关,关键是要分析清楚形成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一次测验或考试结束后,不论考得好与坏,都应仔细寻找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彻底弄懂相关内容。

笔者在教2005届强化班高三(2)班化学时,曾尝试做过三件事:1、要求学生写学习日(周)记。完成一天的学习后,迅速进行反思,不理解的内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巧妙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记下来。存在的问题向老师同学请教,精彩片断,反复欣赏几次。2、填写作业情况反馈表。其作业表如下:

复习时间

作业时间

错题序号

反思时间

 

 

 

 

学生每天都按实填写,一方面给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另一方面督促自己进行学习反思。3、整理错题集。让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种反思与矫正,特别要反思错误的原因,形成学习化学的思考方法。经笔者对比研究,这些确实是提高学习成绩行之有效的方法。实践过程中,刚开始学生反映不习惯,嫌麻烦,但半个学期后尝到了甜头,在期末统考中学习状况改变较大,班级均分增加了10个百分点。事实证明,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是能促进他们有效学习的。

 

不仅仅是目前思考,而且要定期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做法,也就是所谓的学习策略,在学习中改进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学习的效率,争取最大的收获,最大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研究一个课题”来“学习”。它强调以“课题”这载体,模仿科学研究中的研究过程。说是“模仿”,是因为它不像正式科学研究那样,特别强调研究价值的科学价值,而是重在“过程”,重在过程中的“学习”,去消化教材和课本中的知识,旨在通过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已将研究性学习活动列入课程计划,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按其活动内容,主要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大块。特点是实践性较强,学习的过程就是活动的过程,活动可以在课堂内完成,但更多的情况下,活动是在课堂外完成的。

在新课程方案中,综合实践活动一共23个学分,研究性学习15个学分。占的学分最多,在必修的116个学分中,占15个学分,是必修课各门所占学分之首。

2、设置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所以说,研究性学习的功能与价值就是在学科课程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学会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专题(课题、主题),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在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在学习、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体验创造性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3、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别要强调以下几个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的对科学和道德等方面的评价能力。

2)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开展研究活动,发展学生关注社会的现实与未来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发展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获取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4)促进学生通过研究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获取、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等。

3、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区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1)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如:高中生出国热兴起原因、篮球与NBA、大棚菜与田间菜的区别等。

2)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是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如:学校草坪病虫害的防治、煤气报警器研制等。

一项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属于一种类型,也可以包括多种研究类型。综合性较强的专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内容,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参加者之间的分工协作。

(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一般不提倡)、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取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合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

(三)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四个阶段:选题阶段、实践研究阶段、成果呈现阶段和总结评价阶段。

1、选题阶段

形成课题并建立研究小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能还有一些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在平时阅读学习中也可能发现一些想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确定研究题目,研究方向一致的同学可以共同研究,成立研究小组。

制订课题研究计划(方案)    研究在教师指导帮助下,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获取相关研究题目的知识,该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问题。

课题论证与交流    制订好研究方案后,老师会组织学生在班内组织论证与交流。这个过程很重要,因为不同小组之间在论证与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相互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誰与交流中,小组要向全班同学、指导教师或班级研究性学习课题论证评价小组陈述本组研究的内容与计划,倾听并回答其他研究小组的同学与老师的提问,记录他们的建议,同时组内同学也要倾听其他小组的论证汇报,进行评价。论证活动前,本组同学要做好分工,陈述、答辩、记录都要明确到人。活动后,还要根据他人意见,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2、实践研究阶段

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

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    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要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

调查研究    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可能以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记录研究过程信息,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对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

初步的交流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3、表达和交流阶段

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    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供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

通过结题答辩    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的答辩。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4、总结评价阶段

在研究性学习的学业评价中,评价者可以是一个教师(指导者),可以是学生个人,也可以是学生小组。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展示活动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

研究性学习的学业评价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

二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

三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情况。

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最后,祝同学们三年以后,实现自己的理想,取得最大的成功!

谢谢大家!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