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教育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第1次座谈会
[袁振国]今天我们开一个专题座谈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反映。为了做好这个《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规划纲要小组工作办公室采取了问计于民的重大举措,今年第一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社会反响非常热烈,也非常强烈,有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到2月6日的时候,根据前一段工作情况,又第二次进行了整理,把方方面面的问题凝聚成四个方面、二十个专题,公布了之后,得到了社会更多的反映,无论是从电子媒体还是从传统的纸质信件情况来看,每天都有大量的信件在电子信箱等等渠道里面来反映出来。这里面有三个问题始终是高居前位,一个是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一个是高中文理分科,第三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关于如何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网友同志们,对这个方面有很多很好的意见和想法的同志,还有一些专家。
先介绍一下出席的专家、网友和管理司局的负责同志。郭振有同志,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鲍东明同志,中国教育学副总编;吴颖慧同志,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李少毅同志,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语文室主任;邢筱萍同志,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校长;陈志文同志,中国教育在线;于岚同志,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我们在座的司局长有国家教育部督导办公室主任高洪同志,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续梅同志,教育部基础一司副司长杨念鲁同志,教育部基础二司课程处调研员沈白榆同志,还有有关媒体、网络的同志们,感谢大家的到来。我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有很多的话要说,很多同志有很多的想法,我们今天的时间也非常紧张,所以请大家踊跃发言。
[李少毅]关于中小学减负问题,旧话重提,有它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00年2月1日,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发表以后,当时有显著的成果,学生减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事隔八年,可能这个问题又有了较大幅度的反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有社会的问题、体制的问题、评价的问题、考试的问题、升学压力等方面的问题,但是根子可能是体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思想能力和学生的能力差异。校长的办学理念,更多的是行政的理念和评价,体现在校长的办学理念方面。如果是以分数为中心和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不一样的。有道是,上有所好,下有甚言。如果像以分数为中心,就会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游戏,课表搞两套,一套按照部颁标准编排,应付检查,一套按学校规定编排,实际操作。这个现象应该说是比较多的。一般来说,部颁的标准计划,每个学生每天不能超过七课时,还包括了体音美,但现在实际上一般都超过了。中、高考科目,课时都有所增加,尤其是英语、数理化科目,加得更多,一般七节课,也就九节,一天九节课并不稀奇,年级越高,超得越高,体音美、劳技等课常常被挤占,老师也叫苦不迭。
教师的教学思想与能力,教师如果思想端正、教学功底深厚、教学能力强,必然在教学中自然、自觉渗透新课程理念,处处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科学地设计教育学,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布置作业,学生的课业负担自然就不重了。如果教师的教育思想不端正,教学能力有问题,当然有些可能是不得已,有的领导办学思想就有问题,胳膊拧不过大腿,学生就惨了,处处以分数为中心,还没有教就想着考,把课文肢解成试题,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现在在北京,据我了解,初中、高中的月考,首先要命题,占据的时间是很多的,全国其他的地方就不用说了。这样学生就陷入了题海,负担怎么能不重?还有一种情况,年轻的教师没有什么教学经验,想出成绩,学生陷入题海,拼命发试题,也不加选择。我最近调研了解一些情况,很有意思,小学的语文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教写作套路化、模式化的新八股。一人一事一思想,最后好象一人有一事,写一件事,写笑容,写什么思想,一事一人一品质,怎么写事,规定你怎么写,考前还要求学生背诵各四篇,否则得不到高分。这样一来,什么教规律、教方法、观察、思考、表达全部抛到了脑后。我们怎么样尊重教育规律,让学生根本的东西,观察、思考、表达,这些本质的东西,让学生记一个套路,把形式与内容颠倒了。
再一个是对课改的疑虑。记得课改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到海南、宁夏等地去考察,他们负担重了,不知道怎么考,现在还是如此。上次在北京一所中学开了一个座谈会,使用两个版本的教材,这么一个学校负担能不重吗?真正要理解课改理念,要让我们的老师,我们的领导认为课改怎么改,怎么考。
负担轻重,老师科学的布置,以语文学科为例,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课文,一次来背,肯定负担就重了,如果分散了积累,就轻松了。所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很重要的。
学生的能力差异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力差异,二是个人感受,三是外界影响。比如说网吧,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众所周知,学生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哪怕都考进四中、人大附中的都有差异的,这个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以什么样的学生为参照,布置作业。同样的情况,如果以中等生为参照布置的作业,中等生觉得合适,尖子生觉得吃不饱,学困生可能就觉得难了。如果是好教师就不存在问题。
另外,负担的轻重还在于负担者的感受,心情愉快,重也不重。如果他心情郁闷,轻也是重。所以我们不能寓教于考,而要寓教于乐。
第二,家庭。2000年2月1日,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过,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好了,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希望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这是自然的。我们的学校,教育部门,党和国家的其他部门都要注意做工作,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书育人的心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八年过去了,这个问题好象并没有解决好。应该说,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是中国的家长没有系统地受过培训,大部分基本不懂教育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不懂得如何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对孩子的定位就不准确。二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是对独生子女期望过高,从小就希望上个好学校,将来考好大学生,找个好工作,当然这里面有社会的误导。三是盲目攀比,没有看清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差异。看别的家长买什么资料,自己也跟着买什么资料,看别的孩子上什么班,自己的孩子也上什么班,不看孩子是否需要,不给孩子发展空间,还美其名曰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第三,社会。评价一所学校的质量,过去大多数看升学率,现在看进重点大学的升学率,尤其是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升学率,评价的基本面没有变。应该说这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根源。社会上各种培训班泛滥成灾,我们看一看法制晚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的广告就知道了。各大出版社、语文杂志都竞相出版质量低劣的教辅资料,各位领导可以翻看一下2月15日的北京晚报,报道说首都多家书店、多家出版社一万七千多种教辅资料,敞开大门,针对西城、海淀的开学中小学生,更有甚者,以教育部课题研究的形式出现,因而具有更大的迷惑性。不知道这个资料是真的还是假的。
第四,升学压力。现在学生课业负担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基本呈递增趋势。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小学基本没有升学压力。解释一下,北京的小学生升学压力很大,这在全国各地是独树一帜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了解其他地方都不存在这个问题,都解决得很好,一般是就近入学,如果不想就近入学,拿几千块钱,这比较公平。不像北京,搞什么特色,今年是奥数,你可以进,明年是特长等等,搞得学生家长拼命让自己的孩子周六周日没有时间休息,进英语班、钢琴班等等,让学生身心疲惫。初中有中考,高中有高考,中、高考的竞争是学生负担过重的症结所在,也是学校、家庭、社会陷于怪圈的根本原因。但是考试还不能取消,这是维护社会正义、公平公正的一道底线,希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再是童话。我们现在独木桥挤得太厉害,虽然一再扩招。考试一直在改革,但是考试改革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距甚远,理想的境界,应该是新课程倡导什么就考什么,教什么就考什么,但实际上还是考什么教什么,这个引导我觉得是特别重要的,考试的类型单一,评价的标准单一,会造成严重损害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学习者为不愿付出的课程付出很多劳动,负担其实也指为不愿付出的事支付过多的劳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减负要做的工作还有丰富考试类型、完善评价标准,让学生发展个性与特长,与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为自己正确的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考试与课改的关系基本上还是油与水的关系而不是鱼和水的关系。
关于减负问题的建议:第一,任命各级教育行政干部要看看有无国际视野,有无先进的教学理念,实干的作风,一句话,是否真正懂得教育,是行家。是否有为国家育才,为民族育才的己任。每一位教育行政干部都应该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在实践中躬行。第二,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不以学生的家长为中心,评价观念落后,这样的人不能当校长,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否过重也作为校长的考评范围。第三,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成绩,出台各科作业量标准。超过标准,学生可以拒做。第四,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坚持不懈地、有计划地培训教师,这都应该有科学规划。九几年,我们国家花了一大笔钱,在全国培养了一万名,那个事肯定是好事,但是我感觉到,从参加培训的老师来看,从结果来看,这个好事没有办好,主持培训的学校没有想到老师的发展,而是想怎么赚钱。我听一些人讲课,那些人的水平怎么样,我非常清楚。在北师大、华东师大,我们知道,都是有点的,这个事情可以总结,怎么样把事情办好。教师的教学理念先进了,专业功底深厚了,水平提高了,学生负担自然就轻了。这样,振兴民族的希望也许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这方面大有可为。我们现在培训老师的时候,功底培训是关键,一个名师和一个庸师的区别是很大的。第五,教育部和有命题权的省级、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像重视课程改革一样重视中高考改革研究,让中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同步,丰富考试类型,完善评价标准。中高考应服从课程改革,真正使高考与课程改革成为鱼和水的关系。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学生的负担很快就减轻不少。第六,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立课业负担过重申诉电话,以便及时听取学生或学生家长以及老师的申诉,收集各方的意见,集思广益,制定对策,切实解决减负问题。
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谢谢。
[邢筱萍]我办了三十多年的教育,一直在北京。我觉得减负的课题真的很沉重,这个话题说了很多年了,政府一直做了很多很多的努力,包括学生上学不许早于几点,下午几点必须离开学校,做了很多细致的规定和要求,但是即使是这样,我觉得孩子的负担不仅没有减,反而加重了。
我谈谈我的想法,外地的情况我不太了解,北京这样现代化程度较高、教育相对发达地区,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角度来看,优质教育规模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还有劳动人事制度和招生考试制度也存在着某些缺陷,就业竞争导致升学竞争,而学历因素在我国就业竞争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加剧了升学的竞争,因此学生负担过重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二是一些传统的观念,学而优则仕等等观念,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当中深深扎根,而且现在还什么都看文凭,用人单位过分注重学历,包括中学,宣传他的学校办得怎么样怎么样好,就说有很多很多博士,还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有时候真的太强调学历了,其实博士未必能当好中学教师,我一看从性格各方面都不行,中关村中学一个博士都没有。用人单位过分重视学历,加重了学生的竞争,也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每个家长都担心,如果学校减负了,自己的孩子因为减负成绩上不去,将来想上重点中学、考名牌大学,是决定一生命运的大事,即使学校给减了,家长也让孩子到社会上上各种各样的班。各位领导可以到学校采访采访这些学生,问问这些孩子,他们愿不愿意到学校来,他们肯定回答愿意到学校来,因为学校里有伙伴,可以打球,可以一起玩儿,在家里,双休日,家长都给安排得满满的,上各种各样的班。
三是缺少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教师的立身之本,由于现行评价制度的不完善,教育质量就被简化成教学质量,进而再被简化成考试科目的教学质量。当社会基于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校的优劣时,学校必然要迎合社会、家长的需要,必然会以教师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评价一个教师的优劣,教师当然不会对学生的分数掉以轻心。而对于分数过分重视的结果,是学生课业负担的日益加重。现在因为有网络,网民也对各个学校进行评价,其实他们评价的主要依据还是你考高中、考大学的成绩。现在已经不比升学率了,是比清华、北大率,高分段,650分以上的多少人,600分以上的多少人,所以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负担重。
四是小升初招生秩序混乱。刚才专家讲小学生负担最轻,其实我觉得小学生负担是最重的,因为家长和孩子想上好学校的愿望特别特别强烈,可是他们又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和门路上,跟没头的苍蝇似的到处转,北京晚报就有类似两篇这样的文章,家长到处给孩子找各种各样的班。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已经三令五申,学校不得以各种名义进行考试、测试、面试选拔学生,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入学的依据。每年市区教委都发文件,但是这些文件就是一纸空文,到下面看一看,微服私访一下,双休日,很多学校都在组织考试,特别是名校。现在基础薄弱的学校,一般的学校,都没有这些事,因为他也争不来这些生源,所以很规矩,一切按照政府的要求做,就是一些名校,为了争得好生源,依然是违背操作,采取各种办法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测试,特别是一些影响力极大的学校,以自办培训学校的方式举办奥数班、画术班、英语班,从小学二三年级就开始有目标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培训和筛选,每年都能招收到一流的学生。比如十个班,往后排,一是最好的班,考试不行就往后弄,考试行的往前走,就这样从二、三年级开始,就一轮一轮的,给家长许诺,把孩子招来。你想想,有的学校这样做,必然家长让孩子上这种班级还有一些,有重点中学背景的培训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他们都能以能够为学生提供获得参加目标中学考试的机会,举办各种辅导班,赚取家长的钱财,使学生的课业负担雪上加霜。一些学校,他自己学校办的培训机构,我觉得要一概取缔。所以我觉得,小升初的家长心理是最没底,学生负担最重,孩子最苦。
五是基础教育教材考试也似乎都是为了少数将来要成为理论专家并且是理论上全才的人而设计的,我们的基础学科在理论上的要求与国外的基础教育相比,难度大得多。因此,名目繁多的课程、考试、作业、补习、竞赛使学生的身心承受了沉重的压力和负担。特别是数学、物理的难度太大,很多的孩子学起来相当困难。我爱人是中学的物理老师,有些孩子学起来真是搞不明白。现在正在实施的高中课程改革,也存在着课程内容多,课时紧,平时复习和练习的时间少,初中和高中教材的内容衔接也不到位,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现在进行模块考试,几十个模块考试,九个学科的会考,使学生应付考试,这些都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而且,编教材的时候,编得特别理想,一到九周上课,第十周考试,第十一到十九周又上课,二十周考试。我们五一长假、十一长假、军训,有很多特殊的情况都没有考虑进去,有的学科上七周的课就得考试了,特别特别紧张,而且北京也没有取消会考,又模块考、又会考,学生总是在应对考试,负担过重。
六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监管不力,对校长处理不严,造成了双休日、节假日补课率屡禁不止。有重点中学背景的培训学校和社会机构过多过滥,过于自由化,什么班都敢办,什么话都敢说,没有人管,搅乱了学生了家长的心,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扰乱了招生秩序。我特别期盼着全北京市任何一所学校双休日都不补课,应该向山东学习,我有亲戚在山东,到那里去,大年初四高一的孩子就上课了,真是不可思议,太苦了。但是从2008年开始山东绝对是治理补课,谁补就撤哪个校长,我觉得这一招是最灵的,确实应该是这样,我期盼着北京市有一天也按照山东的办法执行,因为我一个人真的抵挡不了。那天我们请一个教育专家去给我们讲课,谈到了这个问题,我说其他中学都在补,如果中关村中学不补,肯定都不报我们学校,有补的有不补的,不是公平竞争,所以这一块是很严重的问题。
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才观、质量观问题,有教育制度问题、管理问题及也有家庭问题,还有教师素质和考试制度的问题,所以需要综合治理。我觉得,北京市中小学减轻负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才观的问题。
第二,深入教育改革,对各类学生所要接受的知识、结构、内容进一步研究。对于教材中过于难、偏、繁的内容进行删减或者调整,适当降低难度,更加合理安排各个学段的内容和课时标准,使之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第三,严格学校管理,督促中小学校长,严格按规定开启课程,不得随意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加强政府督导,对违反规定,牺牲双休日、寒暑假用来复习的学校的校长进行严肃处理,不能搞下不为例,下一个命令就要严格执行。
第四,规范社会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对以招生为名开办的辅导班、举办的竞赛应该坚决取缔,对有学校背景,特别是有重点中学背景的培训学校,要坚决取缔,禁止媒体对培训学校打着名师名校的旗号进行广告宣传,报纸上经常一大篇一大篇的哪个学校的特级教师是这个培训的老师,这种广告巨多,用来赚取学生、家长的钱财和吸引学生到那里上课。
第五,生源竞争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其实好的学校,有几百上清华、上北大,有的学校真的是很不服气的,他把北京市最尖子的学生都给招去了,又进行这方面的宣传,这是很不公平的。另外,确确实实好的学校跟好的生源有着必然关系,做校长,我自己其实也在争生源,我争不了外面的,就争自己初中的,留下好的孩子。生源对于学校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所以现在的生源大战太厉害了。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严格规范招生秩序,在义务教育阶段真正实行就近入学,而且不能给个别学校留有招收学科优秀生的特殊待遇,尽量缩小各校之间的生源差距。你就说是电脑派位,就说是就近入学,大部分学校就近入学了,但是总是给那些特别好的、最一类的学校留各种名义的招收优秀生的待遇,只要有一点,家长和学生肯定都往那儿拼,这也造成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另外,应该严格禁止对小学生进行与招生相关的考试、测试、竞赛,对违规学校的校长要严肃处理,不能姑息。
第六,加大教育投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素质,提高各类学校办学水平,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起对学校的科学的评价体系,鼓励特色办学,大力宣传和奖励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成绩显著的学校和校长,不要过度宣传和炒作高考状元,更不要过度宣传各地区生源最好、办学条件最佳、高考成绩最优的学校和校长。我接到参加这个座谈会的通知以后,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这是一个来自基层的校长的声音。
[陈志文]我的小孩六年级,我有很多跟邢校长意见接近的看法。我赞成邢校长的说法,我们现在是最苦的。这是一个家长的意见,大家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再探讨。
我个人觉得,首先应该科学、正确地看负担这个问题,不能盲目、笼统地说负担重,要成龙成凤,不承受超过别人的负担和磨难是不可能的,既想成龙成风,又不愿付出、承受太多,这就是我们说的做梦,所以这个东西要辩证地看。
现在的负担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是不是严重、夸张到舆论所描述的那样?包括刚才说的调查,这个调查的结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是不完全科学的,是我主动选择的结果,不是真正百分比的结果。我举两个例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看,但是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我拿了两套题,我知道今天可能会有中学的校长,没敢拿各中学的考试题,一个是数学老师的话讲给没有希望的孩子参加的竞赛,叫"希望杯"数学竞赛,难度很低,还有一个有难度的,"华罗庚数学竞赛"的题,能做对的可能没有几个。"迎春杯"刚刚结束了,我儿子做对两道题,拿了一个三等奖。一会儿大家有空看一下。
还有一个事情,我儿子前两天生日,邀请同学参加生日,学习好的,清一色不能参加,因为有各种各样的班,有一个好朋友,经过我们说服,家长同意他玩一天,他们疯狂玩儿了一天之后,等我回家,那孩子恋恋不舍地走出去,说这是我这一生最快乐的半天,因为他什么都可以不管,就是玩儿。那个孩子,连周五算上,实际上是七个时间段,上午、下午、晚上,只有一个时间段留给学校作业的,剩下的是各种班。从这个角度来看,负担是很夸张。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不是那么回事。我的小孩有段时间在国外念书,四年级回国,半学期,他就从班里倒数第一名到第四名。去年我看到他们的分数,老师发的短信,说期末这个学期他们班语文平均成绩92分,英语最低分是89分,我儿子是100分。数学平均成绩是也是90多分。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很好啊,我的小孩六年级,以前没有上过什么班,他自己报了一个画画。他每天作业半小时到一小时之内绝对完成了,就是疯玩儿,他的小朋友都是班里学习成绩倒数的,因为成绩好的都在各种班学习。从这个角度看,真正负担重的只是一小撮。我希望我儿子管好自己,三点半后这段时间是我最关心的。
我拿两个例子来讲,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一种结果是负担很重,另一种结果是不重,很不错,很好,我儿子那样学习,也是班里成绩前十名的学生。我觉得教育部门其实已经做了很多工作。
就我的感受来讲,现在的负担有一些特点,总体比例其实并不高。第二,负担的重灾区,是小学,尤其是五、六年级的学生。我们看看现在的课外辅导班都开什么课就知道了。现在北京活跃三大课外辅导机构,三分之二都是针对小学生。为什么他不针对初三、高三的?原因很简单,没有那么大的需求。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端倪。第三个特点,城市大于农村,发达地区大于欠发达地区。还有,的确存在一些负担,不应该有的负担,比如说取消小学生考试,是为了减负,但是表面是取消了,实际上取消不了。我们每个校长心里都有数,到底是不是在考,全部在考,我用人格担保,全部都在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嘛,我听说去年某个附中是大年三十考的,就是为了躲避检查。今年某个附中是元月1号考的。这种考试,其实是一直存在的,但是糟糕在哪里呢?负担增加在哪儿?各个学校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个标准,不考课内的,就考课外的,就是这些我自己只能得零分的东西。各个学校侧重点不一样,比如这个学校侧重图形,那个学校侧重其他的,家长都疯了,左一个班,右一个班,他说我没有考试,偷偷摸摸的,几年前开始占坑,这个学校一个培训班,那个学校一个培训班,先把坑占了,这样才有考的资格,否则连资格都没有。我现在做的工作就是这个线那个线给孩子一个考试的机会。这种负担的增加是典型的多余增加出来的。
有一个事情要澄清一下,有人说中国的教育一片漆黑。2006年我看了美国专门给政府政策制定指导报告的一个委员会,这个报告系统检讨了美国的教育问题,在基础教育里面,他对美国的基础教育全盘否定,严厉批判,举个例子是中国,从学生的水平到老师的构成,他认为,美国应该学习中国这一块的东西。加拿大一个著名学者也提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看负担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正确看待中国的基础教育的问题,不应该被这些所误导。
负担怎么造成的,对症下药。第一,我认为首先是几千年来儒家文化的影响,造成家长成了负担的重要推手。大家都知道学而优则仕,2006年,山西一个县委书记向全县的人做检讨,因为他们县的升学率排倒数第一名,为什么县委书记要做这个检讨?因为老百姓评价一个学校、评价老师就是看升学率。这是长期理念的问题,我们不仅有学而优则仕,更重要的是中国长期以来的吏治教育,不加区别,把每个学生都定位在非常高的、非常优秀的位置,家长们总说背景不同、理念不同,但是这一点出奇的一致,很多家长自己也没有学好,也没有把自己的本职工作搞好,但是要求孩子怎么样。这就导致了,有一部分人的负担肯定减不下来,因为他的定位就是优秀,优秀就必然要付出。
前两年,动辄拿高考批判,那时候录取比例30%,现在到60%,北京实际已经超过80%了,我们看到北京去年的录取分,按百分制算下来不到30分就可以上一个大专,难吗?一点都不难,根本就不可能改变这个东西。他不拿高考说事,拿别的说事。又要追求好学校,问题不可能所有的学校都是清华北大,如果是这种追求,怎么可能减下来?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一点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我儿子上辅导班了,经常跟家长接触,看到有个家长有气无力地靠着门说,七年了,没有周末,我都疯了,想跳楼。我说你活该,是你愿意,你自己的选择。我说你看我那个孩子没有上,也没见得怎么样。这种文化的影响,其实在全世界普遍存在,东亚地区受这种儒家文化的影响,大家知道,压力、学习负担都比较重,韩国的高考,喊口号,跟打仗一样,台湾、日本也同样,二十年前的日本,学习负担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我们再去美国、英国看看,但凡有华人的地方,学校多的地方,房租都涨价,华人都买那的房子,看华人社区里全是讨论学习的,SAT、SSAT,他上优秀的学校就必须考SSAT,家长都在这交流这个。我听说一个退休教师去了加拿大,工作就是教奥数,学生络绎不绝。看看这些班里的学生,第一是亚裔,压亚裔里最多是华裔。所以到中国这个程度是正常的,到哪里都一样,一边说优秀,一边说负担重,其实都是自己背着。
第二学校差距过大是客观原因。
第三是学校和老师的原因,这一直是舆论说的焦点,其实我不赞同,学校和老师被这种价值观所绑架了,他们追求成绩,是迫不得已的,因为社会、家长都在这么评价学校,他怎么能不追求?你作业布置少了,家长还提意见,这个教师不敬业,不负责。我们选择学校,都看这个优秀老师,哪个成绩好,升学率高,我们哪个真心实意地说这个学校的理念怎么样,他们难道不应该满足我们的需求吗?他没有办法。
第四是人才评价标准和社会是重要的推动之力。但是我想不能批判教育,说教育部门的不对,这种原因比较多,举一个例子。我们的用人标准,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在用学历衡量人。专科基本工资多少,本科基本工资多少,硕士、博士多少。我们招聘,动辄是硕士、博士以上学历,招聘局级以上干部,要求博士以上学历。我们这样一个人才评价的标准,他用学历代表人才标准。最终的体现是教育问题,这个是教育无能为力的,但是这一点非常强,因为标准就是这样,你进了清华、北大就会有一个体面的工作,你最后未必用到北大的人,但是招聘就是这样写。昨天中国农行总行的一个领导找我,想让我帮他孩子出国,给他一些建议。他说他孩子在国内就念一个二流的本科,他们单位明令说不要二流本科毕业的。这不是我们教育部门所左右的,我经常说应试教育,我说先找人事部,但是人事部也没有办法,有他的难处,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所以教育之外的社会评价体系的推动力。
第五是舆论的误导和对教育的妖魔化是我们所谓教育负担和其他问题的重要原因。如果上面我说的一些问题是真实的,也是事实,那也就是说,负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夸张。但是为什么这个负担能成为一个主要的话题,如此反映强烈呢?这和我们的舆论有直接的关系。这个舆论不仅仅是媒体,媒体只是舆论的一部分。媒体是浮躁的,必然追求所谓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否则上不了头版,拿不到公众的效益,这是没有办法的。媒体报道教育问题,不会拿三分之二做例子,他会拿那三分之一做例子。
在北美,天才班普遍存在,都得考,进度就是快,难度就是高。我爱人的同学给我讲一个故事,他刚到美国做助教,先给一个生物系的教授做助教。他说美国人太笨太懒了。第二年转到医学做助教,他说这才知道美国的学生,一点都不比我们笨,一点都不比我们懒,只比我们好。我们舆论遇到的很多东西,对所谓的负担重都起到了非常大的、恶劣的影响。
建议:第一,政府部门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定位,在可为和不可为上想清楚,把不必要的负担减下去,不要在不可能减下去的负担上较劲,把自己关进死胡同。就像刚才我说的,他恨不得把孩子定位为清华、北大,这类人不要给他减负,反而要解决疏通管道的问题,不要堵,越堵越严重。更主要的是,政府如果走上这条道很可怕,我解决不了,谁都解决不了,本来是社会问题,这不是教育的体现。但是政府的确有可为,我们在可为的地方下手。比如刚才我说的,北京小升初都说取消考试了,但实际上全都在考,而且负担不只是增加了一倍,是三、四倍的增加,到底怎么办,是不是实事求是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考试不是罪过,有学习就有考试,不是评价和测量的手段,只是背后的力量在异化它,不能因此就否定考试。我个人认为,反倒恢复了小升初的考试,能解决大部分的负担。当然这里面有一些小毛病,需要一些理论的支撑,也需要一些政治的勇气。
第二,在政策制定上,考虑长远的措施和短期的措施。长远的,缩小学校差距是重要的方向,这里面的手段有很多,专家们都很清楚。我提醒一定要切实可行,动辄有一些家长或者所谓的专家讲国外的情况,我觉得要想想可行的。日本解决的最有效办法是教师轮换制,中国行得通吗?根本不可能。学校的差距,应该是没有差距的,但是学校计划外的收益太大,老师的差距是很大的。希望教育部在这方面考虑的时候就要考虑一下现实的国情,实事求是。短期的角度,在可为上采取一些比较有效的手段。比如刚才已经说过取消小学升初的考试,能不能下狠手,不要怕别人骂,从理论上,合理的未必现实就是对的,就是可行的。无论哪种措施,教育部需要有一些勇气和魄力,直面一些不真实、不恰当、不正确的批判,尤其是那些从理论上貌似真实,但实际上并不现实。
第三,建议重视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家长是重大的推手,在现有的条件下,教育部门和学校所能做的是有限的,另一个有可为的是家长。家长的理念和观念是正确的,在同样的政策条件下,结果可能大不同。比如说关于人才观的问题,家长如果清醒,我为什么不让孩子那么没命地念那些班,因为我很清楚,未来人才的选拔不是看你哪个学校毕业的,你是多高的学历,而是看你和别人合作的能力真实性,承受压力的能力怎么样,甚至收益的能力
怎么样,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样,这些根本不是成绩所能体现的。我平时讲的是跟人合作,要宽容,要有自己的想法、思考。我个人觉得,这个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家长的工作是长效的工作,可能多年以后才能产生效益。
第四,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这个工作不是为了推卸责任,是为了澄清,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情况、真实的原因,告诉老百姓,教育到底是怎么样的,负担到底有多重,是多少。有些负担实际是不存在的,负担是怎么样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告诉领导真实的情况,真正的措施应该是什么,而不能被一部分家长、一部分专家、一部分舆论牵着鼻子走,做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另一方面,更需要教育部门自己主动去做,发动专家去做,发动家长去做,一定要澄清一些东西。
[吴颖慧]前面说的非常好。我是持一个观点,的确,我自己的研究认为,现在中小学负担是重的,并且这个重没有什么争论,的确我们的孩子比我们成人更累,这不是在北京,我在研究中间也发现,不论在农村地区还是在边远的贫困地区,还是在城市地区,普遍存在着学生比成人还要累。
还有,有一个纵向的研究,我非常同意刚才家长说的,我们的学生负担重就是学生学的比原来的科目多了,第二比原来难了。我的先生是清华大学毕业的,现在做小学的奥数题一半做不出来,假期和孩子一起上一个班,上完之后,他还要咨询老师这个题怎么做,孩子学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了。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我都认为我们的负担越来越重了。
但是同时,负担重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但是造成负担重的原因又是不一样的,减负真的得溯源治本。我们很多专家研究,内部原因是什么,外部原因是什么,我还要考虑不同地区造成学生负担重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的边远地区、农村地区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很大地方是学校在加班。去年暑假,我在云南看到,所有的孩子都在上课,校长是很对的,学生放回去之后,家长帮不了他,课外班也没有,唯一的学习地点就是学校。我也是刚刚从山东回来,我也没有认为山东农村地区现在就不补课了。在农村地区,越是边远地区,学校对家长没有抱任何期望,任务很重。现在的习题卖给谁呢?主要是卖给这些地区的,北京地区还未必买那么多海淀的题。在非常边远的地方,云南、贵州这些地方,我看到过海淀编出来的习题。
城市地区造成负担过重的原因,我做了三个方面的原因的分析。第一,因为课程过与繁杂。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越来越繁杂。我们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现在目前在基层是什么样的情况?国家课程是在精简,地方课程在扩展,校本课程是在补缺,基本上把人文方面的知识、科学方面的知识,以课程的形式呈现,都在地方课程。再加上学校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反毒品教育、环境教育、艾滋病教育、青春期教育,去年又出现了地震教育,我们的教育系统就有这样的说法,大家公认的,只要认为这个东西重要,跟上来一句话就是这些东西都要进课堂。因为只有到了课堂,这些东西才能落实。大家想一想,课程不是这样构建起来的,孩子每一天所有的东西,时间是非常有限的,现在变成什么样的情况?什么叫做学校作业,学校作业等于家庭作业,学校的作业得拿回家里做,学校里没有自修课。到了下午三点以后,还有各种校本课程,还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这样的话,负担不重才怪,八点进校门,一直到四点离开学校,中间有一个多小时的午餐和休息时间,剩下可能就在上课。一点到两点之间不是上课时间,是兴趣班的时间,大家去打打球等等,学钢琴,作为乐曲非常美,但是要把钢琴变成考级,就一点美都没有了,把美术要参加美术学院的考试,这个也没有什么美的价值了。我们把所有的学校作业变成了家庭作业,一门课一门作业,孩子到家里,一门课一道题,把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做完还不加科学查资料,社会课也要查资料,音乐课也要练,美术课要画画也很难,这些都做完,十点前根本做不完,再加上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都需要查阅资料、写作文,孩子能占用的时间就是睡觉时间,课程门类多,内容过于繁杂,这是学科负担过重,难度越来越大。我是学课程论的,我觉得课程得走一个集约化的东西,起码大学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我不知道现在为什么要走这么庞杂的路,什么东西都要进课堂。
第二个原因,学生的课外班过多。大家在城市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不上辅导班,孩子学习跟不上,这是家长之间都在传的东西。我的调查研究结果,我们在北京地区93%的孩子都在上辅导班,意味着基本上每个孩子都在上辅导班,最高的超过了十个,最少的辅导班也有两三个。现在变成了孩子不上辅导班,就跟不上学习了。上课外辅导班,或者请家庭教师,是孩子节假日的主要生活方式。我们教育系统,对这个辅导班过于依赖了。我们在网上调研,家长给我邮箱里发的东西,老师找家长谈话,你孩子这段成绩落后了,赶紧给他找个辅导班,要不然跟不上了。我们教育系统为什么对辅导班有这么大的依赖性?家长跟疯了似的奔波在各个辅导班之间。北京是这样,上海南京,就站在街头看看,家长双休日的时候,身上背着各种各样的琴的时候,就知道负担有多重了。这个辅导班的调研中间,最受欢迎的是英语、数学、作文,小学是这样,初三、高三不上辅导班,都把家教请回家了。所以我觉得,我们管不了社会,也管不了家长,但是我们教育系统对辅导班的学习依赖性太强了。今年我调查,学校补课越来越少了,我是行政性的机构,可能没有发现海淀的学校在补课,但是有一点数据是得到了,我们的学校怎么给孩子布置作业?今年数学没有作业,只要把辅导班的作业完成了,交回来就行了,老师也不管他上哪个辅导班。我们对辅导班的依赖性太强了,我们的社会在引导着,这肯定造成了负担过重。
第三个原因,中小学教师责任意识和职业病,也是职业性不强造成负担过重的一个原因。我母亲,退休二十年了,我们曾经说,你们三个孩子上学的时候,就没有签过那么多字,但一晚上,我母亲辅导他学习,就要签六、七个字,有一天我给签了一次,第二天给我打回来了,说你不能这么签,要签上"已背诵三次"。把过多的责任推给了家长,一方面容易造成社会跟教育方面的矛盾,另外说得不好听点,这是不是有些学校教育责任心不强?我们开家长会,跟教师座谈,跟校长座谈,校长说,我们生源不好,我们家长的素质真低,你给我请点专家给我们家长上上课,要不然就说我们的家长不配合学校教育,家长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学校了。我回过来说我觉得家庭在学校教育方面是负一定的责任,但是作为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系统把过多的责任推给社会,把过多的责任推给家长,家长每天要看着孩子做作业,给他签订,给他听写,给他检查作业,这是家长应该做的事情吗?从内部来说,还容易学生分化过早。我原来的研究,四、五年级有分化了,要不然初中没有办法上,但是现在小学三年级就出现了。初中和高中的分化,应该在高二年级进行分化,这时候我作为教育研究者一定要研究怎么解决学生分化的问题,但是现在我们需要研究的初一就分化,我们学校高一的英语课根本就没有办法教,有的孩子新概念都能背下来了,英语表达能力比老师强,但是有的孩子根本就不会几个单词,这么强的分化性,有家长的责任,也有辅导班的责任在里面,我们是不是抱有太多的期望值了?在有些地区,还能对家长抱这么高的期望吗?从解决问题的难度考虑负担,希望教育系统能做出示范、表率的政策,切切实实地解决课程问题的政策,解决教师问题的政策,解决我们对教育观念的一些政策,和谐的处理我们学校和辅导班的关系,和社会机构的关系,我们教育系统没有必要取消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也取消不了,家长还有权利请家教,你管不了这么多,我们内部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是关键,但是同时我又不赞同大量的教师培训。课改以后,带来的最大的东西就是太多太多的课程改革的培训。这种培训引起了什么?培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我们所有的培训都没有从学生出发,还是从教师的发展出发。越是这样培训下来,教师把过多的作业都布置给孩子了,我经常辅导孩子,有很多题目我也不会做,包括很多的英语题目,我都做不了,我说填这个是对的,孩子说老师说这个是错的,越是把责任推到社会上去,推到家庭里去,我们的教育就越没有地位,教育和社会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我们不断地喊这个、喊那个,我们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鲍东明]刚才听了各位老师的发言,很受启发。我觉得各位老师都讲得很全面,很具体。我从另外一个视角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自己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一道非常难解的多元方程题,非常非常难解。正是因为非常难解,我们国家从建国后减了六十年的负,我们调研组得出的结论是,六十年来的减负,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成为久治不愈的固疾。
之所以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大家都做了全面的分析。我个人认识,从另外一个视角,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学生课业负担或者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这本身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很难去科学界定,所以我们可以查找各类的教学方法来找这个概念,没有非常科学的一个解释。我们所接触的往往是一种描述性,描述性任何人都可以描述,作为教育研究中的描述,作为社会各界人士可以描述,描述往往都是凭经验和感觉的。
我们从认识课业负担从两个维度认识,一个维度是显性的,显性的我们经常可以用多少来讲,比如作业多、课业量大、课业量多,课外辅导班多、考试多等等。比如睡眠时间少,社会活动时间少,自主学习时间少等等,都是这样的一种描述。我们现在接触的都是这样一种描述,对于这种描述往往这里面存在有以个案代替一般的现象,从我个人调研来说,对这种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差异非常大,存在地区的差异、存在学校之间的差异、也存在不同学段的差异。有些我们看来是负担的事情,可能他就得那样做。比如农村地区,刚才也讲到了,一个假期孩子要上课,不上课没地方去,让他学习家里也没法学习,他是农村一个现实情况,农村孩子早晨起得很早,在家干农活,五、六点钟都起来了。还有学校之间,我也是家长,我的小孩在小学学习,今年六年级,六年来不存在大家讲的那么多课业量,很少在家里做,基本在学校都可以完成,没有超过一个小时,六年来基本都是这样。放学是一二年级三点半,三四年级三点四十,一直是这样,这样的学校在北京或者其他城市很多很多,所以今天不要一再谈减负,一下子好象都是负担了,另外也不要把学校所有的做法,我们老师所有的做法都是认为造成学生负担的因素。
比如,拿写字来说,其实给孩子留10个生字,每个字写五遍,锻炼写字也不一定是负担,大家都练习书写,肯定有模仿,一定要分析,我们不能一提负担所有的行为都变成了负担,这样让老师无所适从。还有内因的负担,我们都知道学生的焦虑感、消极情绪、自信心不强等等,这不一定是课业量造成的,有的可能课业量很小,但是家庭背景有点低,他就可能在这个学校负担就是很重。所以怎么样去衡量?关于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必须具体的科学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谈了这样一个问题以后,既然很难解,是不是我们就无能为力,就无所为了呢?其实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首先教育是有所作为的。解决课业负担,重点是在几个纠正上,一是纠正教育部门、学校违背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行为,纠正教育部门、学校违反教育规律的行为,纠正教育部门、学校违背中小学生或者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还有纠正违背中小学生成人成才规律的行为,重点是纠正这四个违背上。当然,因为原因很复杂,刚才大家都讲到了,劳动人事制度,还有传统的家庭文化望子成龙的心理非常非常浓厚,这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问题,包括高考制度,也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所以首先我们还是要明确,重点是教育部门能够解决什么。由此带来两个解决的路径,一是堵,这是教育部门最可以做的,就是规范教育行为,规范教育部门的办学行为,这是教育部门实施权力的最好的路径,这一点大家有共识,山东省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另外,光是堵还不行,一定要有导。一定要引导广大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课程改革实验,也包括引导高校专家面向学校、面向基层开展课程改革实验,这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的建议,在基础教育界能否设立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成果奖,我们在高校设立了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奖,在基础教育方面能不能设立这样一个奖项,三年评选一次,就是引导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广大教师、校长,把他的努力方向、着眼点、着力点放到课程教育改革上来,这样会有一种积极的作用。当然这不一定是教育部直接做,教育部委托教育学会或者教科所这样的社会的教育学术组织、科研机构来具体操作,但是国家可以承认、教育部承认,这一点是可以探讨、可以做的。
[于岚]今天我来到这里,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刚才专家们都谈到了,让我的感受真是很深。我没有认真想过,就只想过我女儿的教育,这真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更复杂,值得深入研究。我不是教育方面的人,只能说一些浅显的感受。
我觉得,教育应该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谐社会的保证,也应该是社会体制引导的。刚才李少毅专家说应该建立学生减负申诉电话,我特别赞同。
[于岚]每一个人都可以对现教育进行描述,对这个范围也有议论的权利,我今天在这里,不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我是把我自己最深的,感受在这里述说一下。我觉得这个色彩和描述是完全不一样的。
目前的应试教育真是愈演愈烈,刚才大家举的例子,都是我亲身感受到了,我好想又回到了我女儿每天晚上做作业的书桌前面,经常听到她在叹息,虽然只有小学六年级。
作为一个母亲,我就想讲讲亲身经历。我女儿是97年出生的,2岁上幼儿园。两位班主任来做家访,目的是看看孩子的身体情况和智力情况,跟我女儿亲密接触,让我女儿喜欢上幼儿园的老师,消除到把她送到陌生环境里的恐惧感。前两天听同事聊天,说她正苦于给女儿找一个经济条件合适的、离家比较方便的幼儿园,已经找了很多时间,而且每天下班以后都拼命教女儿识字、算数、背诗,还带女儿上了画画班和舞蹈班,就这样还担心,如果找到合适的幼儿园,女儿却没有考上。现在我女儿在北京市最好的小学上六年级,我跟他们班同学的家长聊天,刚才有很多举例说孩子上课的时间,我每天四点半接她,从早上七点二十上课到十二点。我跟那个家长聊天,他家孩子上幼儿园就学小提琴,学少儿英语、学画画,占满了所有的业余时间。上一年级又争取了奥数,还有公共英语,一共就六门了。三年级的时候,把奥数改为某中学的华数,说叫占位。每天晚上五点左右接女儿的时候,进校的人远远多于出校的人,因为家长和孩子都奔跑着进各自的补习班。我女儿每天排的课时是六节课,从1点半上到4点半,每天要进行三次的统练,就是数学、语文、英语的考试,六点多到家,吃完饭作两个小时的家庭作业,可能我女儿比较笨,没有在学校里完成,因为她在学校里没有任何时间完成,除非是吃饭的时间,除非是上厕所的时间,我不知道其他的孩子怎么做的。孩子从七点二十到校,晚上十点多钟上床,学习十多个小时。好的学校老师用的板书都是投影仪,然后让孩子抄。我给孩子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写了很多期末复习、作业要复习的,都是一张张的纸,家长使劲抄,有的爷爷奶奶来了,都没有办法应付。我女儿班里45个人,只有13个人没有戴眼镜,其他的都戴眼镜。
再说孩子的书包,现在孩子的书包多数都安上了轮子,我觉得商人的眼睛就是市场的镜子。孩子的书桌结构与五十多年前是完全一样的,就是那个小小的抽屉,根本就没有办法放她的大书包,就放在座位的后面,我女儿六年级,跟我一样高,每天坐十个多小时的小椅子,每当想起这个的时候,我眼睛都会湿润。就像刚才李少毅专家说的,如果你的孩子在整个状况的思维和不在这个环境里的思维,是没有办法比较的。我现在很关注这个问题,听说中学以后,课表列的是七节课,学习的主科比小学还多。
[于岚]而且我现在最高的关注度,听说多数家长都把要上的科目的书买来以后上补习班,提前学习。我的一个同事的女儿在一所附中上实验班,从高一开始,全年级的实验班,每月考试进行成绩大排队,每个班45人,考试在45上下的时候,就会每月更换一次班。她女儿上高一的时候,不太适应,经常生病,有一次发着烧还要去上学,早餐的时候就倒在餐桌旁,跟我们同事讲的时候,我们都特别特别为她女儿担心,这样的孩子,以后身体状况怎么办。我们每一位家长都不希望孩子成为霍金那样的科学家,他确实为社会带来了特别大的贡献,难道我们的社会就希望孩子成为那样的科学家,带着残缺的身体为人民作贡献。
我刚来的时候,有些惶恐,有那么多的专家,好象不应该说这些,应该说一些正面的东西,但是好多专家说完以后,让我感觉认同,就觉得特别放松了。今天教育部这个工作真的是实事求是来做的。
刚才陈志文专家说的国外的情况,我自己了解,感觉华人只是做具体工作的工具似的,从上学那天,我就没有得到这种机会去表现自己的思想,如果社会上有继续教育的班,我肯定愿意去学习,希望有机会在这种环境里展示自己的思想。也是应用教育中特别需要的,培养孩子们的表达能力。
希望彻底改变当前的应试教育,没有一个良性的教育作为社会进步的基石,社会各个领域只能像建筑行业那样,建了很多漂亮的空中楼阁。看看建筑行业的广告,真是美伦美奂的海市蜃楼。
再说说继续教育,应该成为教育服务的主流,年轻人都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互相都不交流,在他之前学习中教育失败带来的后遗症,他们真的恐怖于学习了,所以才陷于这种环境里。我就先说这些。
[邢筱萍]我再说几句,毕竟来自基层的。今天专题讲的是学生减负问题,就说学生的负担重。其实现在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这方面做了很多很多的规律,也不光是只抓学习,学校有很多科技、艺术、体育的社团,都在下午三点多钟以后,社团活动特别特别多,真是希望领导们到学校里看一看,别一听说负担重,好象中小学现在除了学考试科目的内容以外就没有其他活动了。其实我们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努力的。另外,有些情况真的只是一些个例,也不是所有的情况都是这样,也别感觉快把孩子逼死了,还没有到那种程度。确实有些学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我同意刚才陈志文讲的,在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上,家长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比如说考高中,你考到哪个学校就上哪个学校就完了嘛,不行,除了上人大附中就不走了,考到北大附中的还要想上人大附中,考到中关村的还想上中关村更好的八一,考上八一上北大附中,就这么转圈地择校,义务教育阶段,还是要强调均衡,高中有选拔的内容在里面,通过考试,分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其实是因材施教,可是现在我们面临着很多的难题。
[郭振有]今天下午听了发言,感受很多。我们搞了一次调查,我就把调查的情况简单汇报一下。
第一,减负可能是一个顽症,久治不愈。我们查了一下历史,新中国建国初期,毛主席和周总理就明确提出减负的问题,当时最早是1950年6月,毛主席就说要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51年总理提出要减轻课程负担,特别是提出要减轻物理、化学、数学的课程负担。以后国务院、教育部门的发文太多了,2000年我们搞减负的时候,当时有29个文件,我们计划要发30个文件。几乎每年都发文件,据有人统计,这些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讲话有77次之多,这些年都没有解决,所以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如果到解放以前,陶行知就讲过许多许多的话,所以说这是非常难的,时间也非常长的问题了。每一个历史时期,因为发展状况不同,情况发展不一样,负担的表现情况也不一样,要解决减负的重点也不一样。这些年文件里,把负担的表现,解决负担的措施,都提得非常非常全面了,许多遗漏任何一点,为什么解决不了?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到了登峰造极。
第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不要都重,德育、体育、美育都应该有要求的,劳动教育,甚至没有负担。现在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特别愿意操作,没有负担,不给他这个时间。农村小学的不重,因为学习资源不足,老师又少。初中重,高中过重。其中在县城,中学是最重的,然后是城市重,北京可能是特殊的重,北京的小学也特殊重。另外,学生的个体也不一样,学习特别好,学习有兴趣的,他不会觉得重。有少量不学习的,不觉得重。重的是中间一大部分,特别想考好,还考不好。学习内容太多,作业太多,被动的负担,主动学习少。大学学习、升学考试表现我就不说了。
第三,这主要不是教育问题,首先是社会问题,非常复杂。因为涉及到我们国家的国情,发展阶段,我们的就业形势、招生制度、教育体制,第一是用人,负担是减下来的,你要减,家长不让减,你减了负担,我孩子考不上大学,将来怎么办?这当然是说得很极端了。在这样一个用人体制之下,中国形成了竞争性的教育体制,过多看重考试分数,区长加给校长,校长加给老师,老师加给学生,如果学习成绩好了,考试成绩好了,学校声誉好,校长声誉好,老师的奖励也多一点。所以体制就是这样的。在这种体制下,我觉得存在是合理的,家长必然要求孩子上一个好的学校,政府领导也没有办法。山西那个县委书记,我觉得我当那个县委书记,我也很难办,全县考倒数第一,我的政绩就差了,老百姓的意见也会很大。当然现在过多的教材、教辅,都是市场造成的。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水平也有关系,很多教师不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好老师十分钟讲清楚了,差的老师半个钟头讲不清楚。有个老师选四个作业,给这个老师起名叫"刘四道",每次就布置四道题,他就精选作业,现在老师不会出题,就是教材上的大量做作业,重复性练习,学生还没有兴趣。作业,一个词抄三十遍、五十遍。还有个别老师师德的问题。
我觉得,要根本解决可能解决不了,有人说国外的负担比中国还重呢,有些很好的高中,他们特别有乐趣,甚至是探索性性质、创造性质,依赖于社会用人制度、高考制度,依赖于终身教育体制。但是现在讲还是有所作为,有两句话,对于我们几十年来减轻负担所做的工作取得的经验不要低估,我们积累了很多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减轻学生负担的经验,我们要高度重视。当然,对减负工作的难度也不要低估。现在就是从实际出发,能做什么,有些问题要完全解决可能不大实际。我们要解放学生,解放老师,做到负担要适度,没有负担也不行,学习效率要提高,这是我们的目标,至少保证孩子有锻炼身体的时间、睡眠时间,能有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科学文艺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享受学校的幸福生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让老师也能够得到发展,能够增强自身的素质。
依靠用人制度的解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解决了,我们教育自身还是可以做的,第一是课程,我们搞了八年,成绩也很丰富,关键是新课程当初提出的理念就包括减轻负担,我们没有落实。当然,课程改革中有一些问题,比如说相关配套的措施没有跟上,个别学科和教材内容需要调整,课改以后,各种教材越来越厚了。陶西平同志写一篇文章说"北京高一的学生现在都拿着带轮子的书包"。有几个省的高中课业重了,北京的老师也提出,英语要不要小学一年级就开,这样大面积地开。
[郭振有]我们现在急需建立评估体系,严格规范学校的教学行为,收集数据,指导评估。
第三是从解决择校入手,刚才提出的奥数班、华数班、英语班等等。重点高中招生把指标大部分分到各个初中学校去,尽管有点不公平,总比现在激烈的竞争要好。初中招生的时候,能不能完全不看奥数、华数、英语的成绩。义务教育切实做到不选学生,但这个很难。
第四是教学改革。我举一个弟子,北京育才小学搞了四年了,"4+1"或者"5-1",有一天组织校园参加社会体验实践活动,包括到博物馆,著名企业,到植树、采摘、超市购物、做一顿饭、健体、登山、游泳、定向越野、和山区小朋友手拉手,这些活动每周都有一天,说明小学四天足够了。一开始搞这个活动的时候,家长都非常有意见,坚决不同意,但是搞了几年之后,这样孩子成绩也提高了,自信心、各方面的素质也都提高了,现在要上哪个班另外花钱,变成要考这个班了,说明我们的教学有很多的创造。
第五是治理教学思想。
第六是建立省级政府责任负责制,山东的经验,直说把双休日、节假日学校集体补课严格限制。
第七是媒体向舆论宣传。现在到处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人生就是赛跑?就是这种竞争?非常错误的观点。比如说过多的才艺实际上妨害孩子的健康成长。上次举一个例子,只要孩子在学校里学习好了,其他都不要管了,宁夏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好,保送到北京一所大学,他从小学到高中,没有玩儿过,不会交朋友,这些孩子到大学的时候,只顾学习,不会交朋友。别人都说他,你怎么不会交朋友?这个人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别人就议论,说这两个人关系不正常。别人就说,你最好就别跟我了。宁夏这个孩子非常生气,化学系里搞的毒,让他全身瘫痪,判了11年徒刑,这就是造成的恶果,从小就不会疯狂地玩儿,要让他忘掉一切疯狂地玩儿,这是错误的教育。
第八是尽快实行《学校法》,让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课程计划,作业量等等,都有法来规定,尽快立法。
[袁振国]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的专题座谈会,大家都做了很认真的准备,表现了我们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所以各位座谈的过程当中也发表了非常精彩的意见,对现象的分析,特别是对原因的查找,有很多值得认真思考的内容,而且同志们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些建议对我们起草《纲要》非常有启发。我们在座很多司局长同志都是专门来认真听取,相信对他们改进工作也很有启发。非常感谢大家,今天我们的座谈会就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