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 积极主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更加积极主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贯彻落实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之二 ■本报记者 刘琴
“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质量、特色发展和促进公平上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保障不同群体公平接受教育。”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明确表示。
“优先发展、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作为教育部确定的2010年教育工作方针,将“公平”和“质量”放在了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在促进教育公平上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更加积极主动地抓紧抓实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任务。
教育公平要满足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
不断促进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农村教育得到切实加强、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但与此同时,教育部门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教育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特别是校际、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突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还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地方行风建设亟待改进。这些都是老百姓意见比较集中的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上直指问题所在。
针对群众关心的教育公平问题,2009年,一些地方积极采取措施,取得显著效果。河北省邯郸市政府加大投入改造21所薄弱学校,采用多种模式使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去年主城区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新生中,择校生比1997年减少了3900人,3年打造无择校城市的目标基本实现;上海鼓励农民工子女报考中职学校,规定其可与上海籍学生享受同等国家资助政策,每人每年有1000元的普惠金资助,还对农村、城乡低保家庭以及报考列入“奖励专业”学生和品学兼优者给予更多补贴……
在各地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要求,今年推进教育公平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加强研究、完善政策体系,规范办学行为、从严治教。其中特别提到,在健全国家助学制度方面,还要扩大覆盖面、提高标准,着力研究扩大中职免费范围、推进把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的资助等问题,这对广大寒门学子来说将是一大福音。
中国教育“由大变强”必须提高质量
教育公平问题众所瞩目,教育质量也是人人关切。在会议分组讨论中,各地交流经验,互取真经。
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介绍,该省教育系统去年在承担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重任的同时,花费100多亿元全面解决了教师绩效工资的问题,平均每名在岗教师收入增加1.3万元,退休教师增加9000元,教师队伍建设卓有成效,为提高教育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贵州省教育厅厅长孔令中说,2009年全省中职招生20.9万人,超额完成计划,今年还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教育投入14.7亿元,主要用于中职基础能力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新疆地处边陲,但近年来高教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自治区高校与内地高校建立对口支援关系,教学、科研、师资建设、人才培养、行政管理等多方面水平明显提高,其中石河子大学在北京大学支援下已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许多地方提高教育质量的举措赢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本次会议在教育战线中再次凝聚起这样一项共识:要使中国教育“由大变强”,必须紧紧抓住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不放松。
持续提高质量需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没有质量的持续提高,规模和数量扩大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就会大大折扣,当前国家发展、国际竞争和广大人民群众都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出了强烈需求。会议指出,尽管教育系统对质量问题在思想上一直十分重视,但在实践中还存在标准不完善、监测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等不足之处,如何判断全国、一个省区市、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常常众口不一,较难统一认识和统一行动。
各地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些关系质量的重大问题亟待解决。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代表分组讨论第三组汇报时说,目前普通高中的发展还比较薄弱,需要得到政策关注;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吸引力;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也需要国家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与会者思考与探讨的上述问题在教育部2010年工作部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袁贵仁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抓紧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抓好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估,抓实每一名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提高,抓细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正如这次会议指出的一样,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首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要把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任务和根本途径;再其次,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真正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质量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