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杨振宁:中国大学教育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11月4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及妻子翁帆出现在东莞理工学院,为该校新建的一座“杨振宁铜像”揭幕。
杨振宁穿着浅蓝色短袖和黑色裤子,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翁帆一头短发,银色连衣裙,微笑着倚在杨振宁身旁。
杨振宁1993年成为东莞理工学院名誉院长,东莞理工学院请雕塑大师潘鹤为他新建了一座“杨振宁铜像”,安放在学校图书馆的门口。杨振宁此行就是出席铜像揭幕仪式的。
一个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却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一个在海外从事科研工作30年,却回到祖国投入教育事业的老人;一个经历时代变革,跨越制度、文化差异的大学者……杨振宁,这位87岁的物理学大师,昨日在东莞理工学院,神采奕奕地站在大家面前。
在他眼中,应该如何培养年轻人?怎样评价中国的教育制度?对当前的教育制度有什么建议?……在出席铜像揭幕仪式的间隙,杨振宁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他认为,比较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和现在的大学教育,一个最值得思索和借鉴的问题是,现代年轻人的时代意识很欠缺,需要引导和加强!
经济发展,年轻人努力程度还不够
羊城晚报:您年轻时在西南联大上大学,您也说过,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那么,我们现在的大学,应该从西南联大学习什么?
杨振宁:西南联大的成功有好几个道理。第一,当时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教授;第二,也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我觉得,当时西南联大教授的平均水准,要比现在国内的大学都要好;西南联大学生的平均水准,也要比现在最好的大学要好一些。当时全校只有1500个学生,都是从全国来的,这一点现在就无法学习。
不过还有第三点,当时的学生和老师都觉得,在国家很困难的时候,能够在那里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换言之,所有学生和老师,都认识到了那是个重要的时代,不能浪费时间,所以大家都非常努力。老师、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生都非常努力。
现在经济发展了,年轻人很容易就能够看到,有很多方向可以发展,他们对时代的特别意义,认识得不如我们年轻时深刻,所以努力的程度也不够。
其实若是站远了看,现在中国还处在从一个很弱的国家、一个被欺负的国家向上成长的阶段,前面的路还很远。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还不到美国的1/10,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加上今天世界有种种问题,比如能源、环保等,都需要年轻人去解决。如果学校使得他们明白这些道理就好了:第一现在是个大时代,第二这个大时代有很多方向等着我们去贡献,多一些认识他们就多一些努力的动力。
在清华大学,有一个现象现在很清楚。念书最好的学生,常常不是从北京、上海来的,而是从偏僻的省份来的。那里来的学生,面对的“可能性”较少,思想更集中。而北京、上海来的孩子,花样多得很,思想不那么集中,钻研学习的热情也不大。
老师家长,强加给年轻人的影响应弱化
羊城晚报:西南联大只有1000多名学生,那是典型的精英教育。现在中国大力发展的是大众化教育,对此您怎么看?
杨振宁:大众化教育也是必要的。这么大的国家,种种方向都需要人才。全世界办大学都有两类,一类是培养精英的,尽量希望吸收进来的人是从不同阶层家庭出来的。另外还需要有一些大众化的教育,这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羊城晚报:目前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很严峻,您对在校大学生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杨振宁:目前就业有困难,其实大学生找到一个工作不是问题,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才是问题。不过中国还是处在经济发展稳定的状态,全世界都知道,金融风暴恢复期恢复最快的将是中国。
大学毕业后,读研究生还是出去工作,做出的选择,将对未来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考虑发展方向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因素,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能力和喜好。这与将来能否成功有密切关系。
对自身能力和喜好的重视度,在中国和美国有很大差异。中国教育是训导型的,美国教育是启发型的。在中国,老师和家长对年轻人的影响比美国的大。当然影响大有好也有不好。因此,强加给年轻人的影响应该弱化。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多向美国学习,多重视年轻人的能力和喜好;而对于美国的老师和家长,我的建议刚好相反,要多给学生引导。
批评中国教育,有道理但忽略最重要问题
羊城晚报:有些地方如广东,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称。在未来规划中,到2020年,广东要重点引进3—5所国外知名大学。您怎么看?
杨振宁:任何大学要做好,第一要有人才,目前海内外的人都看得很清楚,中国有非常优秀、聪明的年轻人,这是不成问题的。但是,聪明的年轻人怎么变成领域中走到世界第一线的人才,就要靠培养的环境。但这个环境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建成的。你要拿中国的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比,中国的差距还很远。
国内也有很多人批评大学教育,但我再三讲,这些批评不是没道理,但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大学的作用,世界公认的有三方面:一是培养学生,二是贡献社会,三是科学研究。从第三点来看,中国所有大学都还没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第一流大学不是一两天时间建成的,也不是一两亿投入就见效的。美国有这么多年的GDP高增长,加上二战后几十年的教育传统,第一流大学才这么多。中国要达一流还要继续努力。
可是你要看到中国大学培养的本科生及其对社会的贡献。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大学是非常成功的。我在西南联大念书时只有1500个学生,当时全国大学生数目还不到两万人。这两万人,后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对国家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比如原子弹爆炸成功,需要千万人的努力,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招收了大量这方面的大学生、研究生。这些人没有在最前沿的研究中做出第一流的成果,但是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这些人,没有培养这些人的大学,今天就不可能是这个样子。从这个层面上讲,中国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绝对是第一流的!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