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教育时论:永恒的追求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不仅是美好价值的坚守者和弘扬者,更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做真的追寻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爱的践行者,这个源远流长又被赋予时代内涵的命题,将鞭策和激励每一位即将以及正在教育岗位上工作的人。
■从来没有一种职业,能像教师一样,与真、善、美、爱这四个人类无限崇敬的美好价值完美结合。
日前,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北师大考察时亲切勉励广大教师,要努力成为真的追寻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爱的践行者。简洁的几句话,道出了为师的真谛,为师的价值,为师的追求,为师的境界。
真善美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尺,是现代价值体系的基本准则,是人们发自内心的道德追求。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不仅是美好价值的坚守者和弘扬者,更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犹如一面镜子,映射着社会发展的先进性和时代性。教师不仅要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过硬的教学本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应在追寻真、传播善、创造美、践行爱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哺育学生,延续文明,走向崇高,成就伟大。
真的追寻者
什么是“真”?真是事实和规律。从职业特点出发,教师注定是真的追寻者:尊重事实、探寻规律,让社会文明赓续发展;追求真理、求真务实,让职业底色熠熠生辉。
从苏格拉底、孔子时代开始,教师就一直是时代航船上的眺望者,是探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先行者,是离真理最近的人群。
如何实现国家的富强?如何保障人民的福祉,最复杂的命题中蕴含着最宝贵的真理。在不同时代,教师都把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感内化在灵魂深处。在中国从黑暗走向黎明的艰难跋涉中,李大钊、鲁迅、陶行知等,以教师身份探究民族救亡图存的真理。在中国从崛起走向复兴的豪迈跨越中,千万教师又在探寻以强大教育支撑强大国家的真理。钱学森在弥留之际仍在牵挂:为何中国难出创新人才?怎样多出创新人才。面对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肩负着培养人才,引领时代的天职,教师成为真理的坚定追寻者。
从微观层面说,求真务实对于教师,就像空气和水必不可少。教师对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贯穿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等各个育人环节。教师将前人积累的文明成果,经过扬弃创新,传递给青年学生,这样一个过程,注定是一个求真的过程。于漪老师在一次备课中,为了解决一个“着”字的正确读法,查了5本字典,完全弄清才把正确的读法教给学生。不仅教学如此,科研更是忌讳浮躁虚假。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求真、崇真是唯一路径和最佳落点。历史证明,严谨笃实会走向辉煌,弄虚作假会摔得粉碎。
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教师担当着“经师”和“人师”两种角色,既是学生寻求真理的导师,又是学生学会做人的表率。因此,教师在传道授业上特别需要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在铸魂育人上特别需要具有真诚坦荡的情怀,在为人处世上特别需要具有表里如一的品德。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能否获得真知灼见,能否得到思想升华,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真本领和真品格。说到底,教师主要拥有两种力量,一种是真理的力量,一种是人格的力量。真理使人格深具魅力,人格使真理更具光辉。鲁迅说,伟大人格素质最重要的是个“诚”字。因而,教师要做到“贵诚实,守信义”。教师的真实形象和真诚情感,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善的传播者
善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穿越时光、跨越国界、超越民族。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卢梭说:“善良的行为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在汗牛充栋的中华典籍中有无数关于善的论述,舍生取义是善,关爱他人是善,无私奉献是善,敬老爱幼是善……“善”,在今天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近来,张丽莉老师的英雄壮举引发了举国关注,在广泛的赞扬中我们既看到了教师职业的伟岸形象,也看到了人心向善的巨大力量。从另外一个视角来观察,与“小悦悦事件”中路人的冷漠形成对比,为何很多善举往往由教师率先传递?为何由教师传递的善影响如此深远?为何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氛围中,教师能成为模范践行者,能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
因为教师是“人伦之楷模,万世之师表”,这是教师追求的高度。因为教师是人类美好价值理念的言传身教者,是能把善深植于大众心底,把善传播最远最广的人。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利益、人的个性、人的权利问题有了新的诠释,认同善不难、践行善不易。但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做善的传播者,引导学生乃至社会大众守牢心底的那根良知底线,这是教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这种善的践行和传递,不仅仅体现在英雄的瞬间,更体现在教书育人的点滴,表现为行为世范潜移默化的力量。
说到底,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善举,是在利他行为中,实现自我完善。作为教师这个特殊职业,如何体现这种价值?
教师职业中包含着一种高尚而特殊的善,那是一种全身心的无私无悔的爱的奉献。爱为善之源,善为爱之予。善待学生、尊重学生,即为教师善的品格和印记。
教育是塑造人心灵和灵魂的伟大事业,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的鲜活生命,这就需要教师用爱去教育和感染学生。首先要学会尊重,尊重每个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后进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还要多关爱学生,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在他们的心灵世界留下你的善行记录,进而影响学生的人生价值。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亦能使教师成为善的传播者。
美的创造者
三尺讲台,几十学生,不断重复的讲解,不厌其烦的叮嘱,这样的职业何美之有?找寻这个答案,并不难。
当江西上犹清湖小学教师邹国梁撑起载着学童的小船,从湖面上的晨雾中悠悠驶过,他用坚持刻画着一种融入天地的自然之美。
当年逾古稀的教授、院士姜伯驹面对讲台下面的本科生,抛出一个个充满趣味又不乏深度的数学问题时,他展现的是一种闪耀着理性光芒的智慧之美。
当广东顺德教师韩亚兰用100多个自制零件为学生打造实训设备时,这位“为职业教育而生”的教师,让我们理解了专注之美。
当今时代,获得社会认可的教师常被冠以“最美”之名。“最美”既是教师精神迸发出的张力,又是蕴含在平凡工作中的一点一滴。“最美”既是无数优秀教师品质的集中体现,又会化作更多教师身上的一个个闪光点。
凡是对教育孜孜以求的人,都将之视为是一门艺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教师都应该成为美的创造者,都应该掌握一种创造教育之美的能力。
西方美学史上有句名言:“和谐就是美。”对于教师来说,它意味着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对教师来说,它也意味着,用得当的举止,优美的言行,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精神,为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榜样。
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对于教师来说,它意味着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在知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无止境地追寻。
法国艺术家罗丹曾说:“世界上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教师来说,它意味着欣赏每个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它意味着教会学生彼此欣赏,懂得对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包容;它意味着在纷繁的世界里,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辨别美、欣赏美,创造美,激发起孩子内心对美好的追求和珍视,助其成长为具有和谐之美的人。
爱的践行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不爱孩子,你就从事别的职业吧!”
无论是求真、扬善还是创造美,究其深层次的动力,往往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用爱去感染学生,用爱去对待工作,用爱去面对世界,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可或缺的部分,做一名爱的践行者应该是每名教师的担当。
世界上的爱有很多种,最特别的一种是师爱。它有着母爱的伟大,却广泛而无私,它讲求不偏不倚,平等地将爱的阳光洒向每个幼小的心灵。它有着友爱的温馨,却在快乐中教人道理、指向成长。它有着情爱的矢志不渝,却不会轰轰烈烈、缥缈无依,而如同润物无声的春雨,点滴渗透、沁人心脾。
师爱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爱是理解、是尊重、是宽容。作为教师,当一张张年轻稚气的脸庞,惶惑不安地望着你的时候,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点肯定就是践行爱。当一个孩子犯下错误时,绝不恶语相向,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就是践行爱。当有学生出现困难前来求助,一次倾听、一些帮助就是践行爱。
爱之所以伟大,在于有爱的人总是首先想到别人,正所谓利人必先克己,达己必先达人。教师的爱,就是在危险面前,总是先想到自己的学生;在利益面前,总先想到自己的同事;在成绩面前,总是先想到他人的支持。
教师的爱还应该是一种大爱,一种超越了自己的班级、教室乃至学校的狭小空间,对国家、社会、大自然和全人类的爱。这种爱,将给教师一种宽广的胸怀和眼界,一种不凡的气度和心态,更重要的是它必将通过我们的言行,传递到学生的身上,使其成为具有爱国精神、责任意识和大爱情怀的一代新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真的追寻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爱的践行者,这个源远流长又被赋予时代内涵的命题,将鞭策和激励每一位即将以及正在教育岗位上工作的人。唯有如此,才能涌现出更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唯有如此,才能拥有一支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过硬师资队伍。(焦仲文)
《中国教育报》2012年9月2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