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台中学 >> 新闻中心>> 教育新闻>> 正文内容

教育部通知要求学习贯彻习近平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7日 点击数:

教育部党组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发出通知

为实现中国教育梦积聚强大合力

  本报北京5月5日讯(记者 焦新)教育部党组今天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用中国梦打牢青年师生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发青年师生的历史责任感。要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讲话精神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深入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实现中国教育梦积聚强大合力。

  通知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满怀深情,寓意深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为广大青年健康成长成才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新形势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通知强调,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师生全面发展、成才报国。要教育引导青年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各个方面,教育引导青年师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永远紧跟着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在教育部总体部署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我的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青年师生踊跃参与“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我的中国梦·最美中国”全国大学生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参与“传递青春梦想,共话民族复兴”百万大学生网上接力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激励青年师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为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力量。

  要教育引导青年师生练就过硬本领,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要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优化环境氛围,引导青年师生努力工作、刻苦学习、立志成才。要精心组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部署启动志愿者行动计划,引导青年师生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西部、深入农村、深入一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掌握真才实学,作出应有贡献。

  要教育引导青年师生勇于创新创造,进一步营造尊重创新、注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训练,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建立学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等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方法手段的协调、集成和创新,为青年师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搭建更广阔的舞台,提供更丰富的机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要教育引导青年师生矢志艰苦奋斗,引导青年师生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到国家建设的一线,到项目攻关的前沿去经受锻炼,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要坚持以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引领青年师生成长。要深入推进节约教育和反对餐桌浪费专项行动。要扎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组织实施好特岗计划,引导广大毕业生到城乡基层、边远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砥砺品格,建功立业。

  要教育引导青年师生锤炼高尚品格,引导青年师生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历练荣辱不惊、不折不挠的心理素质,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要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团组织在引导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中的优势。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培育学生高尚品德中的重要作用。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方案,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把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教育系统正在深入开展的“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广泛宣传青年师生的先进典型事迹,传播凝聚正能量。按照统一部署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优秀事迹报告团和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优秀事迹报告团巡讲活动,参与结合“寻找身边的张丽莉”大型公益活动,集中展示广大青年教师特别是特岗教师扎根基层、实现梦想的青春风采。学习宣传四川“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的优秀教师和群体的感人事迹。要综合运用各类媒体,特别是各种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迅速形成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强大声势。

《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6日第1版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