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推介
《中国文脉》推介
2015届东台中学高三(1) 顾 汀
余秋雨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位作家,今天我想向同学们推荐他的作品——《中国文脉》。
1.“天人合一”未必是真正的合一,更多的是互相呼应,而且很可能永远也不能直接交集。世间很多被视为“合一”的地方,其实是一种永久的追逐。
2.记得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那批勇敢的斗士发布文告,宣告几千年封建帝制的最终结束,文告最动人的亮点是一个小小的细节,那就是最后所署的年份——黄帝纪年四六0九年。什么都包含在其中了。
对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诗人屈原,
1.自屈原始,中国文人的内心有了更多的自我。这种自我,非常强大又非常脆弱。强大到天地皆是自己,任凭纵横驰骋;脆弱到风露也是敌人,害怕时序更替,甚至无法承受香草老去鸟鸣花落。
2.一个多愁善感的生命发出的声音似乎无力改易国计民生,却让每一个听到的人低头思考自己的生命。
3.屈原的高尚由内至外无所不在,但它的起点却是承担了使命之后的痛苦。他不像诸子百家那样总是表现出大道在心,平静从容,不惊不诧。相反,他有那么多的惊诧,无奈不忍,因此又伴随着那么多的眼泪和叹息。
再看看余秋雨眼中的陶渊明吧。很多人对陶渊明只是羡慕他自耕自足的生活,同情他“草盛豆苗稀”的困窘,钦佩他不求闻达的淡泊,《田园何处》这篇文章会告诉你
请看文中我尤为欣赏的三个句子。
1.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
2.应受嘲笑的不再是桃花源中人,而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这种嘲笑,对人习惯于依附着历史寻找意义的惰性,颠覆得惊心动魄。
3、他不在乎历史,但拥有他,却是历史的骄傲,静静的地,使乱世获得了文化定力。
看了《唐朝几男子》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我背的第一首诗,是王维的《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细细揣摩平实简朴的语言才可见其妙处。唐诗是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即使是最粗浅的中国人,总得会句“床前明月光”吧。文章深入剖析了唐诗的特点和生命来源,读之有耳目一新之感。读完后我想起了不少幼时背过的诗,彼时不解其意,现在想来真是回味无穷。且说一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多美精美的画面呢!他对李白、唐诗、对和和王位维曾有这样的语句描述。
1.李白永远让人感到惊讶,而我们对他的惊讶,恰恰来自于他的惊讶,因此是一种惊讶的传递。他一生都在惊讶山水,惊讶人性,惊讶自己,这使他变得非常天真。正是这种惊讶的天真,或者说是天真的惊讶,把大家深深感染了。
2.诗有典雅的面容,但它的内质,却是生命力的勃发,诗的个体、群体、时代都是这样。
3.与陶渊明的安静相比,王维的安静更有一点贵族气息,一点精致设计。他的高明,在于贵族得比平民还平民,设计得比自然还自然。
总之,这是一本深刻厚重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