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教育部原副部长:教育无所适从 不把自己当回事儿
在不久前召开的首届安博教育高端论坛上,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提到两会的许多提案和议案让“教育无所适从”,认为其原因之一在于“教育不把自己当回事儿”。她进而指出:只有扎扎实实地把教育当作科学来研究,中国的教育才有前途。这可谓一语中的。
韦钰曾担任过大学校长和全国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从教育部退休后的近8年来,又带领团队投身于科学教育项目“做中学”的研究和实践。以她丰富的阅历和严谨的态度,她的观点值得教育界反思。
教育领域这些年来乱象丛生,不少荒唐举措借改革之名大行其道,若追究其思想根源,恐怕正在于“教育不把自己当回事儿”。这种态度反映在教育研究上,就是闭门造车、空发议论、原创性课题、长时间跟踪实验的项目很少;反映在教育管理上,就是无视教育规律和教育的主体地位,以长官意志唯上;反映在教育改革上,就是乱拍脑袋,急功近利、朝令夕改。因此,这项事关人的成长与国家发展的伟业,时不时会被推进盲目与随意的泥潭。
在论坛上,韦钰还提及她常听到的令她最伤脑筋的一句话,出自一些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之口:“我别的不懂,但教育还是懂的嘛。”这些人信口开河论教育,也是常有的事,但教育(部)面对众多提案和议案,无所适从,我的理解,这不是面对民意难以应答的困窘,而恰恰说明他们自己对如何办好教育没有清晰、坚定的信念和把握。教育的管理者们如果不去认真研究教育问题,最终也会丧失对教育的主导权,其危害之大,有目共睹。
毫无疑问,教育是育人的事业,且不能被轻易用来作为实验的对象,但这个系统的官员一旦选择以“做官”为己任,就不可避免地会忽视“育人”重任,在骄奢之气日盛的同时,逐渐失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兴趣。在当前的体制下,不可否认,“做官”和“育人”确实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庞大的官僚队伍正阻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此,教育系统内外的人士都心知肚明,却一筹莫展。因此,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要想方设法破除这些人为的障碍。
在采访教育报道这几年中,常听人提及“处男处女,掌控中国”一说,意思是一些科长和处长就能决定教育投入的方向和教育政策的设计。记得在一次研讨会上,亲耳听到北京某资深教育界人士当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的面说,你再权威,说话恐怕还没有教育部的一位科员管用。
在安博教育高端论坛上,有校长就公开谴责一些教育局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副市长完全不懂教育。那么,谁真正拥有教育智慧?此次论坛的主办方之一,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王本中就对教育系统的官僚化给予了尖锐的讽刺,他说,教育行政部门掌握着巨大的权力,便认为自己就是教育的主宰,就有了最高的教育智慧,实际上,他们“至少不了解教育,就算了解,也是浮皮潦草的”。
当前,广大民众正翘首以待的新一轮教改能否成为一次重振教育信心的契机,主要取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能否超越部门和少数人的利益,而真正成为中国教育的长远计。
从中外的教改经验来看,扎实的教育研究有助于尽可能地避免改革的盲目和随意,这是《纲要》制定最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要确保做到这一点,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一是有一支数量可观、水平上乘、能认真研究教育问题的队伍;二是主管部门能从骨子里剔除“教育主宰者”意识,虚心学习,主动打通与各界交流的渠道。(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