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技人才储备要从中学生抓起 高考是起点非终点
现在,殷岳和北师大实验中学的其他4名高三同学一起,进入了全国第十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的最终评选名单,而在北京,这张终评名单上仅有30人。
目标:培养选拔科技人才的后备梯队
每个周三下午3点半放学后,学生可以选修“科技创新方法与技能实践”选修课,体会科研课题设计和实践的全过程,提升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科技讲座、科研调查等活动,亲身感受科技的魅力;同时,鼓励帮助学生亲身参与科研课题实践,撰写研究论文,并在各级科技竞赛上展示。“通过特色的课程体系,必修课、选修课、专修课和活动课的结合,能够全方位展开工作,培养和提升在校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刚永运这样说。
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老师们发现,让学生参与科技活动,进实验室做实验,人文素养也很重要,需要学生有开阔的社会视野和厚重的人文精神。于是,每年的科技活动变成了“科技与人文节”。杨文芝介绍,选择一个集中的时间,通过有力度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们的科技思维和创新思想,让他们有这种创新意识和开阔的思想。
杨文芝介绍,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英才是北师大实验中学的目标。而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身心健康和高品味的艺术修养是全面发展的诠释。特长是超出普通中学生水平的、而且最好和学生的未来大学专业、工作职业、一生爱好有关的专长。具有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胸怀远大、学业和综合素质超群、特长突出等一系列素质的学生,才可以被称为英才。“学校所能做的,就是给学生搭建好平台,让他们能够深入地参与到科技与人文活动中来。同时营造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的校园文化。”杨文芝这样说。
殷岳说,科技类的活动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参与、去做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可行。而谈到坚持下来的辛苦,殷岳则笑着这样说:“科技能够让你更平静和更安静地去体验整个过程,它非常枯燥,大部分时间是你自己一个人完成。”这个女孩希望以后能够学习材料,毕业以后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不管未来如何,中学时代的科技活动经历,已经在她生活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中学阶段,就有意识能够自己规划自己的未来。”杨文芝介绍,实验中学很重视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提倡学生进行自主规划,希望自己从事什么职业,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在中学就着重培养自己这方面的素质。
这种规划与国家的有关规划不谋而合。以每年各省市的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为例,该计划旨在选拔一批爱好科技的优秀高中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提早接触前沿科技,接受科学思想和科学道德的熏陶,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经受科学实践的锻炼,尽早成为科技创新人才,从而逐步形成科技人才培养的后备梯队。
从2005年9月北师大实验中学成立了“青少年科技人文研究院”以来,参与科技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进实验室做研究”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从2005年的3项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荣获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到今年的6项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获得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北师大实验中学的亮点之一。
在高考的压力下,每个星期拿出一两天的时间做科研,即使是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也仅能获得20分的高考加分,这是不是太浪费时间了呢?对于这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杨文芝说:“我相信他占用的时间会通过他能力的提升弥补”。杨文芝介绍,参与科技活动的学生的其他素质和能力也会提高,一定会弥补科技活动占用的时间,不会影响他的课业学习。杨文芝说,高考不是终点,它只是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业水平的总结。现在中学实行综合素质评价,越来越多的大学试行自主招生,这是一个导向,越来越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