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台中学 >> 教研经纬>> 论文集锦>> 正文内容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4日 点击数:

【摘要】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学适应新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新课堂要求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合作 自主 探究

在过去传统的化学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新课程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教学时从关注“学术性”到重视“社会性”,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从“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特别是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上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是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地方。笔者在近几年教学中进行了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究,下面谈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化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化学课的教学要增强趣味性。根据化学学科和高中学生特点,在课堂上我设计了几个趣味实验,如“滴水生火”、“吹气点火”、“紫气东来”等,让学生觉得化学非常奇妙,如果想了解化学更多的奥秘,就必须努力学好化学。在授课过程中还应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化学史、化学方面的典故和前沿科学知识,并从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结合点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对化学始终充满一种神秘感和新鲜感,保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并失去学习兴趣的知识,对于这些知识的教学,教师应多动脑筋,勤做演示实验,教学中让深奥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教学中做到循序渐进,让学生从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慢慢上升到理性认识,从零碎、片面的知识逐步过渡到形成对知识的系统化。

二、帮助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不同的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结构层次有差别,因而化学基础有一定的差距,认识能力也有差异。学习过程中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有畏难情绪,学习化学的兴趣因而受到影响而减弱;也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暂时未达到目标就感到困惑,因而教师应及早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制订目标时一定要因人而异,目标不能定得过高而过低,更不能搞“一刀切”;设定目标还要稍有难度,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中国古代教育家、儒教代表孔子在教学中就能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也是孔子受到学生尊敬的重要原因。教师在化学课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实施分层次教学,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策略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层次可以自主选择的练习,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求知热情。

三、创设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课堂上师生的相互活动和默契配合,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一些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自主完成。例如教材中“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部分知识内容,可让学生在预习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展开小组讨论,把讨论得出的结论拿到课堂上让全班学生进行探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样既能让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培养出善于思考、勤于交流的学习习惯,为其以后走入社会能够学会终生学习打下基础。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要尽量将教学过程设计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例如在学习食盐的提纯和除杂时,可先提出:1、食盐中主要有哪几种杂质,除去这些杂质分别可采用哪种试剂?2、为保证杂质离子完全除去,所加试剂的量应如何?加入试剂的顺序是怎样的?围绕这些问题教师可和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选择合适的药品,相互交流,得出几种方案。首先在理论上对这些实验方案进行评价,然后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通过操作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使用合理的试剂及所加试剂的先后顺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四、注重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过去的化学学习只是单纯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目的,很少注意保护世界;现代化学发展为不仅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要保护世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化学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学科,还是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极为密切的一门自然科学,因此在化学课的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例如,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时,要密切联系有关金属或合金材料的广泛用途;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时,涉及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化工生产以及传统和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广泛应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工厂等;学习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时,要注意有机化合物与生产、生活、医疗保健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在煤、石油、天然气中含有大量的烃类物质,这些物质是现代生活中的重要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乙醇、乙酸、糖类、蛋白质、油脂等物质是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学习这类物质时应与人类的饮食文化密切联系;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称为三大合成材料,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体育、医疗保健、环境卫生等有密切联系。在学习时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理论联系实际,使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转向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五、加强实验教学,发挥实验教育功能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因此,突出化学学科特征,加强实验教学,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是我们永恒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过去,在实验教学研究中,主要精力用在研究实验技术、关注实验成败的关键,使教师掌握实验技术,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方面,取得了很多经验,但在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明显存在不足。新课程下的实验教学,要求研究化学实验的每一个环节,从设计到操作以至评价,从选用仪器(包括代用品)、药品、最佳反应条件到产物(包括尾气)的处理,从环境保护、资源的利用到经济价值,从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到可行性、简约性等方面,让学生全程参与并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使学生通过实验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而且培养了创新能力、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现行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确存在一些客观困难,如班级学生人数多,课堂演示实验不易观察清楚;学校实验室仪器、药品少,不能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教学中针对这些客观条件的不足,教师可采取其他方式来弥补。例如,讲钠与水的反应时,可用培养皿盛水,利用实物投影仪做演示实验,让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所发生的现象。再如,讲铁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可采取分组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分工合作,详细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然后探讨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得出反应实质。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一些活的动态知识总结为现成的结论或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注重对知识点的识记和规律的应用,而不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这可能对学生应对考试有所帮助,但对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只能是有害无益。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科学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富集在海水中元素--氯》这一节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氯水或潮湿氯气的漂白作用,是由于氯气和水反应生成了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教师可通过演示干燥氯气与干燥红布条、湿润红布条的作用,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红色布条褪色的物质究竟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完成氯水与石蕊试液的作用,氯水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氯水在光照条件下的变化等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思考氯气与水发生了什么反应,氯气与氯水在组成和性质上有什么区别。最后再引导学生利用已学化学知识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在设计探究方案时,要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水平相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探究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难点是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惰性,抛弃不良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允许学生犯合理性的错误,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创新的意识,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除了应注意上述几点外,还应该注意对教材使用的创造性、运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也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知识。另外还应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化学教学评价,新课程在目标宗旨上,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注意认识性、过程性、体验性学习目标的培养。新的评价方法要多元化和具有发展性,多元化指提倡综合使用各种评价方法,例如单元学习评价、探究实验活动表现评价、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表现评价、课外活动跟踪评价等;“发展性”是指通过评价促使人的发展,既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和情感、意志、个性与价值观的培养,也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

总之,新课程强调参与、合作、自主、探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教学,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拓展学生知识面,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2.人教版《化学必修1》和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作者:王勇  大学   通讯地址:江苏省东台中学   邮编:224200     

 联系电话:0515-85886186         E-mail:wangy564@sohu.com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