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台中学 >> 教研经纬>> 论文集锦>> 正文内容

教育需要人文精神滋养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7日 点击数:

 

人类的生存需要一个充裕的物质世界,更需要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人是一个精神的存在,惟有精神能够导向此在的完善并于此在的适应性与创造性之间维系平衡。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在追求和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精神作为人类灵魂的家园和人类心灵的港湾,对社会和历史具有能动性作用。

  人文精神为教育奠基

  人文精神是一个古老而永久的话题,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精神,它所关注的是人的价值世界,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由于人文精神是对的存在的思考,是对的价值、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和探索,正确的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养育,能够使人类很好地处理生活世界与价值世界、物质享受与精神提升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新的社会和教育背景下,更好地使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同时而又能恰当地防止它的负面影响,抵御科学技术给人类造成的不安和异化。从人文的维度来说,教育主要是接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

  教育须承诺知识的接受和智慧的开启,教育也须承诺身心的训育和人生境界的润泽与点化。境界涉及真、善、美、圣等人生价值的甄别与确认,所谓知识、智慧、身心健康只是从这里才可能获得相当的价值自觉。为此,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就要注意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正确的人文精神的养育,培养他们的价值理性;引导他们以哲学的睿智重新审视现代技术的价值观,使现代技术纳入人类和谐持续生存发展的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形成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

  雅斯贝尔斯提出的人的灵魂的教育越过了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恢复到教育作为精神陶冶的本质。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我们要想振兴,就必须让教育的内涵超越实用的技术教育和宗教限制。虽然教育离不开知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识来充盈于人、服务于人、启迪人心,而决非把人变成某种知识的工具。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能训练,但训练是为了涵养人的整体智慧,而不是把人当做训练的机器,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尽管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须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以接近教育的本质。因此说,做人只有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人是有思想、有认知、有意志的高级动物,而人的知识、情感和意志并不是书本知识能够给予的,也不是从考试的卷子上能感悟到的,更不是由分数来决定的,需要对人文课程的学习与领会,需要对知识的体察涵泳方能汲取其中的人文意蕴,获得人文素养,塑造人文精神。

塑造人文精神要贴近心灵

  这就要求各个学科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应符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培养相结合的要求,在重视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也重视人文知识的灌输,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融合,重视各学科的交叉渗透;还要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实际操作。教师应善于挖掘各学科中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塑造与培养的知识和因素,采取合适的方式加以拓展,尤其要抓住人文学科课程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塑造与培养人文精神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就是与伟大的心灵进行交流,用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陶冶学生,使人与精神文化融合统一,即通过文化来阐释人,通过人去界定文化,这样,在教育视野中的人是整体的人,教育则是文化过程,它不仅能帮助人汲取文化价值,也能塑造多维的、有深刻内心体验的人。人文精神蕴含于文化之中,学习主体难以直接把握,需要通过富有文化品位的教育和大量文化知识的积累、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实现,需要主体持之以恒地学习和感悟人类的文化遗产,积极捕捉和把握其中的文化要素,对一定的文化要义切己体察。施特劳斯曾反复说明:今人已无法与古人直接交谈,因而不可能通过聆听循循善诱的言说来接受他们的教诲和点拨;同时,人们也不知道,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是否还能产生他所说的最伟大的心灵,即使能产生,又有几人能幸运地与他们在课堂上或在现实中相遇?好在最伟大的心灵的言说是向今人敞开的,人们可以、也只能与那些心灵在其智慧的结晶——‘伟大的书中相遇。

  这些伟大的心灵来自于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人类在自己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发展了辉煌的文明。人类自身正是不断地从这些文化、文明的成果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雅斯贝尔斯也非常重视青少年对人类文明、文化成果的学习和掌握,把它看作是人的人文精神的重要标志。他说:我们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我们怀有一颗崇敬之心,并且让精神的内涵充斥于我们的想象力、思想以及活力的空间。精神内涵通过诗歌和艺术作品所特有的把握方式,进入人的心灵之中。……透过古代那种纯朴而深邃的伟大,我们似乎达到了人生的一个新境界,体验到人类的高贵以及获得做人的标准。谁要是不知古希腊罗马,谁就仍停留在蒙昧、野蛮中。因此,我们应当教育学生加强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学习,提倡学生从小读名著、听名曲、赏名画,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构建他们的精神世界。肖川教授在他的《教育与文化》中说:如果一个正在建构自己精神世界的人,不曾读过动人心弦、激荡心潮的书,不曾有自己百读不厌的优秀书籍,不曾为人类的智慧惊叹不已,不曾从书籍那里广泛地吸取人类智慧和精神力量,不曾从书籍中得到一种雄浑博大的崇高气质的感染,那么,他就没有受到地地道道的、货真价实的教育,难以想象会得到智力的和精神的充分和谐的发展,会有充实、丰富、纯洁的内心世界。同样,如果一个人没有从教育中获得对奇妙、神奇、伟大的世界的惊叹,没有从数学、音乐、建筑、自然中发现美,没有享受到探索过程的乐趣和获得劳动结果时的欣喜,没有被动人的作品感动过,那他就不能说是受到了好的教育。

  文化传统丰满着人文精神

  当然,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也包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因为塑造和培养人文精神离不开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任何人文精神,都只能是在一定民族文化传统下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是以人生为主题,以伦理为本位,以儒家学说为主线,充满着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民族文化传统主要包括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文学艺术、传统美德,它们是构成人文精神的重要文化和历史基础。它们以良好的人文氛围的培养为价值取向,含有丰富的人文要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和了解民族历史及文化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人文精神陶冶。民族历史及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实质上是人们倾注了无限的精神期盼的奋斗不息的过程,是进行相关教育、塑造人文精神的绝好材料。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历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因素。它让我们熟悉自己的过去、熟悉民族和人类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人类的所作所为。尤其对中小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学习,直接关系到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丰富,如果由于短视的功利而影响甚至剥夺了他们对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那么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甚至人类的发展,将会出现历史的倒退。因此,我们应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修养,从而使学生的人格不断完善。

人文精神培养要耐心

  对于精神的追求,使人区别于其他物种。对于人文精神的涵养,是人对于知识和教育的要求。

  而从人类文明史和教育史的过往,我们理所当然懂得一个道理:精神的养育绝非一朝一夕,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耐心。

  在我们的社会向着更加富裕、更有活力、更加跳跃、更加丰富的同时,我们已经看见了这样的现象: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在给人以创造力爆发的空间的同时,也直接挤压了我们的时间和空间——似乎,时间总是那么急迫,空间总是那么狭小,使命总是那么繁多,任务总是那么层出不穷。于是,在捉襟见肘之际,我们开始失去一个曾经的耕读社会曾经拥有的悠然心态,却几乎毫不回头地滑入另一个极端——急不可耐地发现错误,急不可耐地要纠正错误,急不可耐地要重新塑造一个新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状态。

  我们的学校也是一样。

  在大中小学无一例外地进入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飞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发现学校和学校中的人们——老师和学生们,都在等速度地丢失掉一些文人的传统和精神的养育。而我们的学校自然也在同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以及其后掩隐的危机。

  所以,人文精神成为时下我们学校教育界的共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自我完善的追求。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自觉!在一个忙忙碌碌的时代,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脉搏之中,我们的社会,还有这么一批文人和文雅执着的眼光。

  敢于以文化人自许,敢于追求人文精神的丰满,是这个社会的幸福之光。而这个光亮的闪烁映射出这个社会的症候,这光亮也折射出我们必须付出的时间代价。

  人文精神的养育是要时间的,是要耐心耐性的。

  所以,重要的是,放手去做,去一年年一月月地做,一件事一件事地做,一个人一个人地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需要考核指标,不应该设置工程时间表,应排除进度指令。

  一切急于求成都应该让位给脚踏实地地做,让位给耐心。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