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经纬
走进新课程走进新课堂
2005年秋学期,高一全面实施新课程,我们一步步走进新课程,以我们的实践探索推进着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在课堂,如何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新课堂是每位投身新课程的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
新课堂的“新”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山东杜郎口中学实施的在每间教室前、后及靠走廊的一侧三面都有黑板,学生桌椅围成6个方阵。这样的教室环境布置让人耳目一新。然而“新”更应体现于教与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体现于师生互动所共同营造的新课堂。
1. 认识学生,走进学生的学习
新课程指出教师的职责是更有效率地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只是关注教学技巧。"认识学生"与"认识学生的学习"就成为教师首先要完成的任务。认识一个人比读懂一本书要困难得多,需要足够的爱心和足够的理性。需要教师真诚并真实地了解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状态。真诚是指要有爱心,与学生交流,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老师是为了帮助自己,是因为爱自己。真实是指有理性,不管学生的学习基础多么薄弱,学生的智力多么不发达,都需要从内心认可学生的真实情况。要能真正认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还需要通过体味"自己的学生时代"去感受"自己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从学生的立场去认识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才可能真正地理解与接受学生的生活态度与学习动机。反思曾让自己感到“头疼”的知识,体会学习困难,换位思考,就完全可以理解学生学习困难时的感受,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创设情境,强调"真实",追求"有效"。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维系个体探究的动力不仅有外在的、短暂的情趣动力,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持续的认知动力。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我们追求的教学情境是简单有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情境。情境要促进主动建构,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有思考空间的情境,推进有效教学的实施。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而不是一味追求花梢、热闹。学生的参与不仅需要形式上的刺激,更需要思维上的激活。姜雪梅老师在红烛杯会教中巧妙地通过两幅相似地貌图的对比,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差异,很好的体现了创设思考的情境,推进思维的深度。
3. 平等对话,激励学生的学习
新课程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这种双方的“对话”同时也是一种彼此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的关系。
“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平等”不是说师生“绝对平等”,而是指拥有同等的权利,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时的平等权利,即师生双方都拥有思考、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以及与他人(包括学生与老师)展开观点争鸣的权利。一句话,是思想的权利。我们承认针对同一个问题,教师的认识也许更全面、更科学、更深刻,但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上,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
"对话"过程中的平等还有一个含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当教师服从学生的正确认识时,这与其说是向学生学习,不如说是服从真理。这是教师民主情怀的体现。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形象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以兴趣激发兴趣,以能力培养能力,以思想点燃思想,以民主造就民主。沈兴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鉴赏活动,让学生去评价古代的陶瓷艺术品,并给艺术品出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师生的平等对话。
4. 资源整合,生成学生的知识源泉
新课程理念赋予新课堂的新内涵——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回顾以往的上课、听课、评课,感到过去的课堂环节控得死,预案抓得细,思维捆得紧。“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旗帜鲜明的树立“动态”思想,即:课堂动态发展;个体动态变化;教师角色动态变化;教学预案动态变化。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面参与的过程中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最高境界。预设的教学环节不再那么“饱满”,把更多的自由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对预见的种种可能性,选择的引导策略成竹在胸是“动态生成课堂”的基础。教师在民主气氛中以伙伴的关系理解、尊重学生,欢迎质疑,发表意见和允许出错,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自由,打造—种和谐默契的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老师通过组织参与和学生共同完成心灵与知识的对话。学生因之体验成长,教师因之感受幸福。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自身不断学习、回顾、总结、诊断和自我监控中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的过程。在新课程实施探索阶段,经历波折和失败的考验是必然的。只有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真正学到把握“动态生成课堂”的本领。经常用新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就一定能在课堂中展示出大师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