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台中学 >> 教研经纬>> 论文集锦>> 正文内容

营造和谐心理环境 增进生态教育效能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5日 点击数:

研究结果表明:健康融洽,和谐宽松,充满友爱的心理环境,能使师生身心愉悦,形成“两个积极性”。学生有安全感,乐学忘返;教师有幸福感,乐教不疲。而冷漠、压抑、敌视和缺少信任、关怀、温暖的令人窒息的心理环境,必然导致师生痛苦,产生误解、隔阂、对抗。学生恐惧、消沉、厌学逃学;教师深感无聊,活得很累,厌教“跳槽”。长期以来,人们对育人环境中的“硬件”,诸如净化、绿化、香化、美化,“花园式”,娱乐天地,活动器具,“乐园化”,看得多,谈得多,想得多,抓得多,而对育人环境中的“软件”,即人文因素,诸如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威信效应、乐教表率、情感功能,师生关系等,却看得少,谈得少,想得少,抓得不力。一份中学师生关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和谐型占14.3%,淡漠相安型占61.2%,厌烦逆反型占18.2%,攻击对抗型占6.3%。可见情况十分严峻,亟待解决。

 “最有力量的教育因素是人格的真、善、美。”

人格力量是深层次的育人环境。做好人的工作要凭借两种力量,即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古人早就说过“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而来自教育第一线的信息反馈情况不容乐观。仍有极少数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忠心,对同事缺乏诚心,对学生缺少爱心,对工作不够精心。

众所周知,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古人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作为教师,既是青少年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青少年人生道路的领航人。教育具有师表示范性,陶冶暗示性。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格高尚,威信崇高的教师本身就是令学生信赖爱戴的楷模,其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往往确信其教育、指导的正确性、真实性,从而“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在学生心理上唤起尊崇效应,增进教育效能,便逐步化为自觉行动。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道德的人讲道德,有纪律的人讲纪律,才会有巨大的示范性和感染力。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用崇高的理想激发学会的理想追求,以自己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升华其思想境界。具体讲:要具有春蚕吐丝、乐为人梯的奉献精神;要具有笑迎挑战,不断更新的渊博知识;三要具有春风化雨,言传身教的精湛技艺;要具有以苦为荣、化苦为乐的竞技状态。惟能如此,教师给学生的人格形象才会是“真、善、美”。

 “教育之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

列宁说过“没有‘人类的感情’,就没有人类对真理的探求。”教育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情感交流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研究经验表明:情感可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师的教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认知、行动的效能,增强兴奋性、接受性,调动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效率。

师生情感交流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心里有了学生,学生就愿意和教师在一起,且有亲近感;教师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学生就将更尊重老师。师生坦诚相待,心心相印。一方面教师希望学生早日成才,另一方面,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精心教诲,而情感则成为两者的纽带和桥梁。情感是教育的一种原动力,具有巨大教育潜能。正由于教师培养的对象不同于工厂里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活生生会思维有感情的人,因而,教师“感情丰富”是必备素质之一。情感是点燃学生尊敬老师,热爱班级、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火把。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便是情感场,不少教材本身也情文并茂,如果配上教者情绪饱满,面带微笑,“未成曲调先有情”,再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乐观愉快,师生没有心理距离,必能产生微妙的情感效应,定会达到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推着老师跑,教师得心应手,最佳发挥,学生如坐春风,其情融融最佳境界。

具体方法上,应该确立情感目标,师生双向投入,并努力把智力活动和情感激发统一起来。可以实施表扬激励法,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千方百计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可以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充分发挥艺术感染力,注意运用现代视听手段,不断激发情绪体验;还可以组织有益活动,促进和谐发展,做到人人有理想之处,个个有风光之时。尤其要注意以情育情,唤起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教育者不板冷面孔训人,应少做严父,多做兄长、学友,摒弃讽刺挖苦,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努力创设和谐、友善、快乐的环境氛围,实现生疏——熟识——亲近——热爱的良性循环。

 “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儿童。”

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道德情感。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鲁迅强调“教育植根于爱”,别林斯基则认为“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

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表现为尊重、信任和理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其言行,理解其追求,并巧妙帮助他们提高政治觉悟、思想素质,勉励他们不断成长进步。这样便可算找到了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其次表现为学习上的民主、平等和关心。要用民主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同时又是应受尊重者。教师不要居高临下,令其敬而远之,或畏而避之。应鼓励他们求异思维,表扬他们的独到见解,做到教学过程愉悦,作业适量,批改及时,成绩考核,公正灵活。第三,表现为生活上友善、温暖和关怀。课后与学生交友,让他们掏心里话,捕捉热点、难点话题,日常以礼相待。遇到不顺心事要能控制感情,不迁怒于学生,站到讲台前,便把一切不愉快的东西抛到九霄云外。要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产生前进动力,明确前进方向。

需要强调的,一是应把爱洒向全体学生。爱中意的“王子、公主”无可厚非,但爱“丑小鸭”更难能可贵。差生自认为是被爱遗忘的人,他们平时得到的尊重、信任、表扬太少,他们对老师往往也冷眼多于亲近,戒备盛于敬佩,相当数量的人存在逆反心理、抵触情绪,甚至喜欢搞些恶作剧。尽管如此,教师仍“不要砍断学生愿意做个好孩子的愿望的根”。须知教师一句苛刻的话语,一个“凶狠”的眼神,一顿粗暴的斥责,都可能使学生畏惧不安,紧张无趣,厌恶这门学科,讨厌这个老师,甚至还会毁掉一个未来的什么“家”。二要严爱结合,恩威并重,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而有爱,严而有格,严而有效。对待学生的困难和挫折尽力相助,对待学生的困惑和疑点热心化解,用火热的心肠,满腔的热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到老师胜父母,同学似兄弟。三是要师、长结合,以爱换爱。可通过谈心、家访、郊游等生动活泼形式,使生活渗透着教育,寻找情感交流契机。可换位思考,沟通感情,让学生体谅老师教育工作的甘苦,让家长理解教师对自己子女教育的良苦用心,注意保持学生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相信,凭借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威信、乐教的表率、真挚的情感、炽热的心肠,教育的心理环境定会得到改善,教育的生态效能定会得到增进!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