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台中学 >> 教研经纬>> 论文集锦>> 正文内容

学堂时期校友刘思诚诗评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年01月25日 点击数:

刘思诚(1894—1984),字幼实,笔名笃庵,诛心,又名刘志诚,江苏东台人。晚年居住上海市小东门聚科新村67号,无疾而终,享年91岁。

他是夏寅官的外甥,清末,曾在舅舅创办的东台中学堂读书,与著名新闻学家戈公振先生为同窗校友。早年参加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后就读于南京国民大学,毕业后执教于东台景范小学,历任公务员多年。30年代,开始从事新闻事业,主办《朝报》。民国23年,因刊载共产党人陈倜郎同志的题为《踏着血潮前进》新诗,被国民党中宣部以宣传赤化论罪于报社,报社被查封,刘思诚被逮捕,后有幸被地方各界人士保释得脱。1941年,在日寇入侵东台城后,汪伪政府吕学渊邀刘思诚作伥,他举家连夜逃走。他经常教育儿辈:宁可饿死,汉奸不可为。并谴长子刘哲、次子刘俊投广师御侮图存直至受降于维扬(今扬州)。后辗转来到上海,到上海时报馆谋生,又与校友戈公振先生同事。

刘思诚不仅仅是新闻学人,而且是现代学者、作家、诗人,有《笃庵诗文钞》等作品,大多散失殆尽,现仅存诗作二十余首。他的政治诗愤世嫉俗,浪漫不羁,富有理想,往往有感而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写个人感情的诗又缠绵悱恻,哀婉动人,颇具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这里选录几首代表作,以飨读者。

北上口占

岁暮天寒日照斜,风尘沦落感京华。

飘零只是虚名误,悔不当年学种瓜。

    [简评] 这首诗以岁暮天寒的冬景感物起兴,寄寓自己飘零异地,沦落京华,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郁闷心情。由于日寇入侵东台,自己有点儿舞文弄墨之才,竟被伪县长吕学渊看中,逼他出来为伪政权做事。诗人具有一个中国文人应有的骨气和民族气节,临死也不当汉奸,他带领全家连夜逃走,飘泊在外,沦落异乡。后悔为虚名所误,还不如回归园田种瓜。全诗通俗易懂,感情直露,读其诗如见其人。

上夏太史浒岑

睽违慈范已经年,回首京华更黯然。

欲把艰辛凭雁诉,转嗟潦倒冀人怜。

沧桑已变风云色,身世依然浑浊天。

倘得一枝能展翅,扶摇直上望腾骞

注:①夏太史浒岑,名寅官,字虎臣,一字浒岑,清光绪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曾任肃政使,派赴驻日本副使,因病未成行,参与戊戌维新,幸逢丁忧返里免难,与七君子林旭是盟兄弟。②睽违,分离;经年,整一年。③腾骞,飞起之意。

[简评] 这是一首表现甥舅之间交往的诗作,从中披露出翰林院编修夏寅官在创办东台中学堂兼师范学堂之前的一段政治生涯。首联交代了甥舅二人相遇的政治背景,诗人曾北上京华,与舅舅夏寅官相会,谁知京城也不如意,戊戌维新带来的政治风波,其阴影仍笼罩在京城上空,离别一年后仍令人不寒而栗。颔联写自己离开京城与舅舅分手后的艰辛、潦倒,想写信告诉舅舅,转而自我嗟叹,令人同情。颈联既写舅舅,也写自己。舅舅参与戊戌维新,幸逢母亲病故返里,才幸免遇难。政治风云变幻莫测,世道浑浊,真正有才华的人往往得不到重用和公正的评价。尾联用典言志,借鲲鹏展翅扶摇直上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壮志,也是对舅舅夏寅官由衷的期待和赞美。全诗感情抑郁,但气势雄浑,一气呵成,激人振奋!

闺中愁思

冠盖京华喜若狂,香衾不恋恋名场。

凭栏一相思泪,洒向庭阶湿海棠。

似水柔情别后知,秋风乍起病支离。

寒窗寂寞孤衾冷,况是鸿声断续时。

 

:①冠盖,指仕宦的冠服和车盖,亦用作仕宦的代称。②衾,被子,指代家庭。

[简评] 《闺中愁思》《悼亡诗》等诗与诗人愤世嫉俗的政治诗风格不同,写得哀婉凄厉,令人心伤。

《闺中愁思》一诗先从写乐入笔,在京华谋了个一官半职,就“喜若狂”,发狂到贪恋名场忘了家乡亲人的地步,但经历过官场尔虞我诈之后,不得不想起家庭的温暖、亲人的柔情,黯然流泪。特别是秋风乍起、窗凉被冷,无人同情、无人过问,自己支撑着病体,寂寞孤独之感油然而生,当诗人听到南归鸿雁的叫声,更增添凄凉之感。全诗重在环境细节的描写,气氛的烘托来表现诗人的伤时感伤的痛苦之情。开头写乐,以乐写哀,更添其哀;结尾寒窗衾冷、鸿声断续的渲染既表现诗人的处境艰辛,又有几分盼望与亲人早日团聚的心态,因天寒而思念,因孤独而思念,因雁声而思念,由景生情,愁思步步加深,凄楚而动人。

悼亡诗

——为亡妇何昭所作

其一

零落衣裳不忍看,西风萧瑟一灯残。

娇痴儿女频相问,阿母归宁几日还。

其二

无计谋生去故乡,依人况味最凄凉。

临行儿女牵衣哭,声声断续我要娘。

[简评] 诗人的《悼亡诗》共有十首,这里选其二首,与《闺中愁思》一诗相同的是,同样采取了场面描写、气氛烘托的表现手法,特别是细节描写把娇痴儿女的形象刻画得生动感人,念人心酸落泪,其诗风近似杜诗的《兵车行》。《其一》因失去妻子,诗人首先刻画主人公仪容不整、衣裳零落的形象,再渲染风寒灯残的悲凉气氛,足见其悲;其次,从儿女的角度写失去妻子的痛苦,儿女年龄尚幼,失去母亲,还不知是怎么回事,误为妈妈暂回娘家,几天后还能见面。这一场景描写更添其悲,令人心碎。《其二》“死者长已矣”,生者还得活下去,为了养活一家老小,被迫离开故乡,外出谋生,诗人深深体味到依靠他人、寄人篱下的况味是最凄凉的;然而,更凄凉的是小儿女牵衣恸哭、声声要娘的场面,令做父亲的伤心欲绝。失去娇妻,本该与儿女相依为命,但生活所逼,又不得不与小儿女痛别。场面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入木三分,令人声泪交并。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