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经纬
实践新课改,化学教师如何与新课程同行?
[摘 要]:回顾近年实施新课程所走过的路,迫切感到应该重新领悟新课程,重新审视已经进行的新课改。教师应该不断学习,精准把握新课程;不断反思,精确定位师生角色;不断探索,精心发展专业素养,以利继续前行在实践新课程的路上。
[关健词]:新课程 实践 化学教师 教学
我省始于2005年的高中新课改至今已近五年。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忆想当初,带着迷惘、带着渴望、带着兴奋走上了新课程之路。今天,在江苏省规范办学行为,推行“五严”规定之际,回眸昨天,有阳光、也有迷雾。远眺后续的路,仍修远漫漫。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新课程实践者?我以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精准把握新课程;不断反思,精确定位师生角色;不断探索,精心发展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会摒弃“拿着新教材,说着新理念,用着老方法”的伪课改,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同行者,继续前行在实践新课程的路上。
一.让新课程成为化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标杆
新课程新在哪里?新课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与指导?《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所肩负的重要任务,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目标取向必然决定了新课程不同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
1.新的课程观----走向开放
传统的教学论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师只能忠实地传递课程。新课程改革力求将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由单一走向多元,使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还是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开发者。新课程的设计,从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和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提供了不同的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成长。
2.新的教学观----走向共生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想、情绪、个性极少被关注,他们只能被动而无奈地接受知识。新课程追求的是“教学相长”,变传递中心教学为对话中心教学,即把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要求教师尽量为学生搭建显示智慧的平台,使学生在展现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体验到“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还学生一方自主学习的晴空。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生闪烁着智慧与灵性的发问与答问中, 体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经典,不再满足于 “辛勤的园丁”、“流泪的红烛”,而无自我完善的提升。感悟到加强学习,丰厚自身底蕴的需求,在为学生的发展的同时为自己成长而不断充电,享受与学生共生共长的快乐。
3.新的师生观----走向平等
以人为本是高中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新课程倡导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由教学指挥者转化为学科引领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我们应树立新的师生观,准确进行师生的角色定位。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平等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建立师生信任的基石。没有师生平等,便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合作,师生共享。
我们应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愿望,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其自信心、意志力和超越自己的信念。让学生在师生、生生平等交往中,展示自已,体验自尊和人际合谐。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带着真诚、信任、期待,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唤醒、激发学生的潜能、多彩的思想、各异的天性;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适时指点,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让平等的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学会平等对人。
4.新的目标观----走向多维
新课程目标通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而体现。我们所追求的课堂,应该能够带给学生经验的分享,这种分享不是由教师“告诉”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深刻的体验获得的;必须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促使学生理智挑战,获得新的认知。应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实现知识的建构与运用、技能的形成与巩固;经验方法的丰富与创新、学习策略的改变与完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长与发展等多维目标。
总之,新课程克服了片面强调“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缺陷,也避免了片面强调“学生本位”、“知识本位”的局限性,充分体现了社会、个体、自然三者的有机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对新课程的清晰认识,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开辟了崭新的空间,提供着不竭的成长土壤和精神营养。
二.让化学教师基本素养与新课程同行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教师应该怎么做?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不仅应具备教师基本的教育专业素质 ,还应具有化学学科的专业特质。我认为教师应首先着力于教育素养的不断发展。
1. 让教育理念敞亮起来
教改的实践、教育的现状,迫切感受到急需改变不少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仍处于“心动,没有行动”的状态。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已知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才会在教学的预设中,留给学生动态生成的时空;才会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品味学习,品味合作,品味快乐。在教学创新中彰显个性,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共同发展。
2. 让自觉学习常态起来
我们身处在一个多元的时代,一个网络的时代,一个地球为“村”的时代,新课程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文与科技。我们教师呢?无疑应当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课程、学生的需要。向书本、向专家、向同行学习;向历史、向网络、向自己学习;向学生,向课堂,向课程……学习。 打破学科之限,打破时空之限,打破方法之限,只有这样,才能使视野更开阔、理念更新颖、能力更多元。
3. 让课堂教学鲜活起来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生命状态。追求课堂的质量,就是提升生命的质量。课堂应该是教学理念实践的平台,教师专业能力显示的平台,学生主动发展的平台。没有师生互动,便没有智慧的碰撞。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全方位交流互动的过程,精心预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或隐含陷井,或环环相扣,引发学生质疑、释疑,进一步生疑,进入新一层次的学习。
课堂如何“活”起来? 活应活在预设,更活在动态生成;活在活跃学生的情趣,更活在展现学生的活力。课堂应该让学生 “动”起来,不仅是少数人,不仅是少数时段,不仅是部分感官,不仅是预设的活动,而应让学生身心动起来,思维动起来,创新动起来。
4. 让教学反思智慧起来
教师只有拒绝平庸才会发展,拒绝满足才会提升。进行教学反思既是闪光自己,更是完善自已。是不用麻醉的自我解剖。
教学思想的成长,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艺术的提升,离不开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才会发展自己。教前反思,可以借鉴过去的成功,避短扬长。教学过程中反思,可以及时调控生成,彰显师生智慧。教后反思,可以知不足然后补短出新!
反思应注重效果。以求真的视野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反思自己教学得失;以诚恳的心态,征询同行的真知灼见;以教学案例的分析,反思现象背后的本质及对策;以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反思应该怎么做?还可怎么做?通过教后感、考后析、案例评、一题一得等多种形式,努力让反思从无形到有痕,不断让教学反思智慧起来,让思想的火花明亮清晰。
5. 让教育科研有效起来
教科研是教育教学的生产力。“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的种子”。教研的动力源来自于教学中的问题,来自于对问题的思考,只有在教学中研究,才会在研究中促进教学。在化学教学中,面对新课改,学生如何有效学,教师该怎样教?都依赖于科研的力量,教师要有“用科研醒脑,向科研借力”的意识,提升教育教学的品味。
三.让教师化学学科素养与新课程同行
化学学什么?化学怎么教?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通过探索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引导学生认识整个物质世界的自然学科。化学教师必须研究化学课程的结构及教材设计内涵,研究学生化学认知结构特点,在校本化的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与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志的。化学教学应立足于让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提高科学素养,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需要的化学双基,加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让实验教学的本体功能发挥起来
注重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借助实验,了解物质性质,分析物质组成,解析微观结构,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现象分析,结论评价等环节,引导学生感受过程、感受事实、感受化学。加强实验方法指导,启发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分析思维,强化对物质性质的认识,规律的掌握,提升化学素养。通过利用日常用品、生活食品等可开发的探究实验,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实验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关注生活、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 让学生的化学能力提升起来
化学的学习,从一定意义上,就是从色彩纷繁的物质世界中,运用分析与综合,由具体到一般,再到具体,概括出微观世界的普遍性及特殊性,再指导对宏观物质的认识。化学教学要从结构多样性、性质多样性的物质现象中,引导学生揭示内在化学本质,指导化学实践,以辩证的思维认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逻辑关系及实际应用。
一切学问源于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对问题情境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无论是新课标要求,还是高考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都体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信息的提取、筛选、应用的过程。有效的教学应将问题置于情境之中,信息隐于情境之中,方法藏于信息之中。引导学生挖掘隐含信息,剔除干扰信息,整合关联信息,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化学思维能力。因此,学习的课堂,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内容,归纳了多少方法,而在于教师给予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有多少,在于引导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思维的严谨与敏捷。
3. 让学科教学的人文价值升华起来
在人文背景下,化学教学应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媒介之一,化学教材与其他教材一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化学历史文化,化学地域文化,化学哲学,化学思想等,其多样的人文思想,无不具有化学的独特魅力。 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素材,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化学家的勤奋探索与献身精神,如元素周期表的产生与演变,侯氏制碱法的历程等等,感受到化学独有的科学美,如化学微观物质世界中的结构对称美;利用有毒物质制取药物、香料等以毒解毒的变化美、辩证美;环境保护中变废为宝的绿色化学美;许多化学实验的视觉美等,都是一种广义文化价值的挖掘。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化学与社会、化学与人类,有助于更好的健全学生人格,完善情感、态度、价值观。
4. 让合作共享的教学氛围浓郁起来
新课改的实施,旨在通过课程变革,促进课堂教学行为的改革,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师生合作,首先教师必须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创设自由、宽松的氛围,营造师生合作的情境,构建交流共享的平台。我们应尊重学生自主发展愿望,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交往中,体验自尊和人际和谐,激发参与意识,努力引导学生从最近发展区入手,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有兴趣学,有发展的学。
根据化学特点及内容要求,针对性地进行合作探究,共同探索解决问题之道,在师生互动中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和超越自己的信念,发展学生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形成勇于质疑,求新、求异的品质。在自主参与中体现严谨的态度、求真的激情、合作的愿望、科学的精神。实现师生共享智慧,共同发展。
实践新课程,痛并快乐着。说它痛,意味着要对原有教学方式的改变甚至否定,有痛苦,需要痛下决心。说它快乐,是不断的享受学习的充实、体验研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快乐着师生共同发展的快乐,我们当继续痛并快乐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丛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3月版
(3)《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版
吴学录 1962.4生, 江苏 东台人, 中学高级教师 盐城市化学学科带头人 盐城市名教师
电 话: 13962096890 地址: 江苏省东台中学 邮 编 : 224200
邮 箱: wxluuu@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