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台中学 >> 教研经纬>> 论文集锦>> 正文内容

新课程中提高地理课堂效益的策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10日 点击数:

【摘要】 理解新课程理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搭建平台,提供学生的参与机会,重组信息,生成师生的课堂对话,关注地理学习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效益。

【关键词】 新课程 地理课堂 课堂效益

长期以来,地理课的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为了应付多种形式的考试,教师满堂课的灌输,学生辛苦的识记,最后的悲剧是:离开课堂,放下书包,一无所有。地理教学的效益何在?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如何理解新课程理念,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效益,成为我们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从自身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具体的教育实践来探讨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思维起始于问题,这是人类认识的基本特征。思维既产生于问题情境,又以解决问题为其根本出发点与归宿。激发思维过程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即当人提出并解决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之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把创设问题情境只看作是提高学习兴趣或灌输教学内容的一种途径或手段,把地理情境创设狭隘地等同于“材料+图像+习题”。地理情境创设应该体现“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功能。以“内、外力与地表形态变化”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为例:1、屏幕上呈现“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实地地貌以及古诗句等景观情境来展示地质现象,给予学生感性认识,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地理情境的“磁场效应”。2、出示相关讨论题“形成多种地表形态的原因、表现、结果”,通过景观情境和问题情境两种情境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思维的空间。3、探究“地形倒置、地质构造的研究意义”,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究,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思考和探索,从而在这种思维活动中地理能力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搭建平台,提供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新课程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成为新课堂评价的重要指标。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需要老师通过组织活动搭建平台,营造氛围,给更多的机会让更多学生来参与。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搭建心理平台,增强心理合作,努力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学风。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以信任的语气要求大家去探询问题的答案。在讨论交流时,要相信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意见。对于学生正确的解答特别是有创建的看法,教师都要表示赞赏,因为那是学生智慧的火花在闪亮,而教师的赞赏会使得火花愈来愈亮。在 “外力作用的表现”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实验:(一)在模拟斜土坡上,铺上102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让学生在坡面上方浇注不同质量水流或使水流速度不同,观察发生的现象。(二)用玻璃制成两端敞开的箱体,在一端内侧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然后用电吹风向里吹风。观察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送风时,观察沉积物的分布规律。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一组问题1.什么是流水和风力的侵蚀和沉积作用?2.它们会形成何种地貌?结合观察现象和初中已学知识分别举例说明。3.在课本资源中还能获取到流水和风力作用下的哪些典型地貌?并运用实验中所学知识解释其成因。以4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用最清晰形式将流水和风力作用形成的复杂多样地貌形态整理清楚。学生采用列表式、提纲式等形式整理,最后小组竞赛,全班交流小组成果。

联系实际,选取几位同学以导游的角色,介绍自己外出旅游所见典型地貌,并用所学知识作简要解释。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的开展,学生情绪高昂,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在参与中掌握知识,在体验中提升情感。

三、重组信息,生成师生的课堂对话,关注地理学习的个体差异。

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课堂上就会生成大量信息。教师在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同时,要始终明确预定的目标,重组课堂生成的信息,从而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方向。例如《季风环流》教学中,在了解了季风的概念后,教材迅速就点出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有学生立刻提出一个问题:“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为何是重要原因呢?”(教材内容太过于扼要,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及时地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弄清季风的概念,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把该问题分解出几个小问题(1)风向为何随季节会改变?(2)气压中心为何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3)海陆的热力性质是什么?如何影响气压中心的变化?互动对话是课堂生成的生态条件。判断教学是不是在“对话”,关键取决于教学过程互动的实质。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与教材、教师、同学多元对话,思维才能互相碰撞,情感才能互相感染,课堂的生成性才具有动态性、多样性、丰富性。

例如:《热力环流与全球的气压带、风带》课堂教学一段

师:教师展示热力环流示意图,提出如何判断热源与冷源?

1:空气上升的是热源,空气下沉的是冷源。

2:我觉得不一定。

师: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示意图,指导学生读图判断全球气压带的形成原因。

2:如果运用刚才那位同学的方法,就出现了问题,副热带地区出现了高压,较高纬寒冷地区却出现低压带。

师:我们要抓住气压带形成的过程,从中找出判断的依据。

3:我发现,副热带地区上空气流因偏转阻断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堆积而产生下沉。

师:那么极地下沉气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2:我看到极地是因为冷,而副热带是因为阻断下沉。

师:对,从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原因的不同,可以推导出热力原因和动力原因。

以上课堂教学实录展示了课堂教学中一件有意义的教学事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在对话中不断促成课堂上的生成。

总之,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要想使地理课堂效益有大的飞跃,就必须从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入手,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唯有如此,新课程才能焕发出创新教育的活力,地理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大的效益。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