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台中学 >> 教研经纬>> 论文集锦>> 正文内容

新课程标准下的班级管理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22日 点击数: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理念,就班级管理而言,如果再用传统的方式来管理,那将是穿新鞋走老路。以前我听过很多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经验介绍,也看过很多精彩的班级管理论文,我总结了一下,大都是在做 “管”的工作,也就是如何更好地规范学生,约束学生,他们在“管”的方面见仁见智,异彩纷呈。而我今天要谈的恰恰相反,是如何“放”学生,这里说的“放”,不是“放” 羊的“放”,而是释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个性。
    “班级”管学生、压学生,来约束学生,规范学生的;而更多是学生们一个生活的舞台,一个交流的空间;更应是一个充满情趣,充满人文,充满活力,充满魅力,充满吸引力的地方;是一个让学生们身心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发展的地方;是一个让人长大后,有着美好回忆的地方。
    为此,我对新课程标准下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的定位是:不仅仅是管理学生,带好班级, 而更多是和学生们共同生活、共同交往、共同欢乐、共同成长,是一段精彩的人生旅程。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理解呢?得从当今校园管理里流行的一种叫做“全封闭军事化”管理模式说起。
    在这种校园环境里,管理非常严:住宿学生至少一周内(多的是两周甚至一个月)不许回家,不许带零食、移动电话、文曲星等进教室;自习课不许“讲话”,我也这样努力的工作着,并按这种目标努力把班级管理好。
    但慢慢地,我发现学生好可怜,正是天真活泼的少年,却被这样死死地压着,做什么都被大人规定着一队队、齐刷刷、静悄悄,因为这样大人们看着很舒服,整齐划一。
    可这些大人们有没有想过,他们还正是天真无邪的年龄,想象力、创造力正有着极大的潜能等待着去开发,可他们都被这样死死的压着,为的是大人们的意志—―整齐划一!
    整齐划一的目的是大人们看的舒服。
    可大人们看的舒服对学生又有什么益处呢,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多少受益呢(思维和行动被死死的压着)?
    我想这应思考“学校”这个词的含义,学校的作用是什么?是让孩子们规规矩矩还是促进孩子们的发展?答案肯定是后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正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校应是一个让学生们的身心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得以升华的地方,学校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而不是学生为大人(看的舒服)服务,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所以我觉得,那种“军事化”管理模式对学生巨大潜能是一种扼杀。慢慢地,孩子们不想上学了,盼周五,怕周一,盼71日,怕91日,每到期末,溜生的很多,这种事屡见不鲜。
    尤其可怕的是:几年后,在这种军事化班级里曾经的老干部,曾经的一些得意门生都不再像以前那样显眼了,怎么着,他们都在军事化管理的学校里越学越呆了?
    是的,肯定会的,他们每天都关在校园里“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不许动,那不许摸,一切都按大人们的意志行事,慢慢地也就不再有自已的想法了,也不敢有自已的想法(因为有想法也要听大人的),也不需要有自已的想法(有也白有),这样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又何从萌生和培养?灵气从何获得?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我校的李小军主任带的班级,我向李小军主任请教过他是怎样把班级管理好的,他幽默的告诉我,没别的,他只是会“骗”学生。我这里向大家提供一些数据,2005年高考他带的班级高三(4)班600分人数最多,19人;本一以上最多,47人;本二以上最多,58人。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不言而喻。

这种压抑所带来的结果,不是一天便造成的,也不是一个月便能显现的,但一个学期下来,便会有所觉察,而好几年下来,那结果便是质的变化。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地方,它的实质是学生到这里将获得知识,心智得以发展,个性得以成长。应是一个让人愉快的地方,一个充满欢乐的地方,应是学生们愿意去的地方,因为他们在这里有收获,在成长。可实际上,现在学生恰恰相反,害怕开学,害怕家长会。
    这是怎么了?是不是我们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学生让他们感到不堪重负?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走到了反面(物极必反吗)?
    更可怕的是:各位聪明人各显其能,你发明了一个规范学生的高招,我又发明了一个规范学生的妙法,这样集大成之后,学生可惨了,在一个以大人意志为标准的教育环境里痛苦地煎熬着,从一入学便被成人们以成人的标准规范着。要知道部队面向的是十八岁以上的青年人,而我们学生只是十六至十八岁之间呀!他们不是小孩,可也不是大人,他们是“小大人”,我们为什么要按成人的标准一厢情愿地加给“孩子”呢?而这么严的标准,我们大人又何曾做到,我们整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不也闷得慌,而又不是在办公室里忙里偷闲地聊聊天吗?否则一天下来,大人都闷的要死,又何况这些学生。这节自习课不许讲话,那节晚自修不许讲话,午睡不许讲话,熄灯后不许讲话!我们是否关注到他们是些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小大人”?
     我们何不反思:“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厌学,为什么说我们高中生的想象力还不如初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中国人的智力基因很高,可创新能力很底;我国建国五十多年,没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
     我们教育追求的是整齐划一,还是多元发展?是象工厂流水线一样生产每瓶从颜色、配方、容量到包装都一样的可乐,还是培养能满足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个性特长丰富的人?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就拿生产可乐来说吧,他需要科研人员,需要生产线上的优秀技术工人,需要市场营销人员,需要优秀的司机准确的送货,还需要经理等管理人员……  或许课上总爱讲点小话的学生具有语言天份,今后能成为出色的业务员;或许好动的学生长大后能成为优秀的司机(因为他协调性好);或许整天抱着足球的那个足球队长能成为出色的管理者,因为他组织能力好,会和人打交道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要把那些爱说小话的、爱动的,贪玩的当作教育的另类,视为失败者呢?为什么不能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的个性之花尽情绽放呢?为什么要用一个统一的苛刻的令人窒息的死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学生呢?
    经过多年班主任工作的摸爬滚打,我逐渐淡去“班级常规评比”等形式表面的工作,而更多是深入学生的内心,发现并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活力(而不是让学生过于规规矩矩),关注学生品质的形成,人格的健全,心智的成长,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渐渐地我形成了“人文” 、“民主” “宽松”、“活泼”的班级管理风格和“张扬个性”、“开发潜能”、 “鼓励创新”、“和谐发展”的管理思想。
    我对学生的要求简单又深远:一、思想上要求追求“真、善、美”是永恒的目标;二、言行上只要求遵守学校的基本规范(如:不能迟到,不能粗言野语,不能不做作业,打上课铃响立即上位,待人文明礼貌等等),在能做到这两点(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前提下,我则尽量给学生们一个宽松、愉快、活泼、充满情趣的空间,尊重学生们的感受,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们的身心得以舒展。
      我想这也应是当今时代主旋律,纵观深圳以至全国乃至全世界,不也是“以人为本”喊得震天响吗?
      同时,我觉得人一生是一场长跑,人一生的成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并不是你把他管成怎样,他今后就会怎样。漫漫人生中可能不经意间的一个小故事,或者一本书,或者一次挫折,或者一段经历,都会使他的人生观改变。又何必中学时代,学生对很多大道理还不能理解时,而我们却一古脑儿全部生硬机械地要他们接受呢?即使他们都接受了,也只是迫于老师的权威而顺从,并不是他们理解了而内化为自已的品质。不是小学生都很乖,初中生又都很难管理,高中生又更叛逆吗?也就是说,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在以后的成长中随着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他们会推翻很多东西,重建很多新的标准,他们要在经过亲身体验之后才能形成自已的信念和价值观,而不是你说怎样他就会一辈子怎样的。而没必要把那么多成人的标准现在就全部灌输给他,很多事让他们慢慢经历,慢慢体验,慢慢形成品质吧。
       总的来说,我认为班级的管理是要有水平的,没有水平的管理是毫无作用的。管理得有水平的班级的特征应该是:“形散神聚”。形散:就是给学生们更多的自主的、个性化的、人性化的空间;神聚:就是学生们在班级心灵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他们强烈的爱着这个班,爱学校,爱学习,班级有着强烈的凝聚力,最终达到我们培养的学生深深的爱着我们伟大的祖国。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